微信分享图

【李垚治】一幅《培田古村图》述说800年辉煌史


2018年10,中央中国国礼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南海紫光阁国礼中心国礼画家李垚治先生应邀来到福建省、连城县。在连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罗丽琴同志,浙江省绿农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逸真等人的陪同下,全面地了解培田古村落……

《山居秋暝》

垚治

我自寻芳访古村,谁陪新草绿苔痕。

不知桃李开何处?药王谷里几度春。



培田人传承客家“孝悌为本,耕读传家”的传统与“业继治平”、“开拓进取”的精神,充分发掘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农林业、加工业和织造等手工业。同时,培田又是连城到长汀古道上的驿站,水陆通衢,便于商贾外调内运、集散中转,商业及运输业亦逐步发展起来,形成耕、读、商并举的客家村落。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发达,明清时期,培田出现一批富商巨贾和文武官宦。他们相继在家乡建造以7座“九厅十八井”大宅为代表的30幢高堂华屋、21座宗祠、6处书院、2道牌坊、4座庵庙、1条千米古街,遂形成村内面积达7.9万平方米的古民居建筑群。



作者:李垚治  作品:《培田古村图》

李垚治先生走走停停,他把所有情感融入培田古村。展纸泼墨,把这一切都承载在《培田古村图》。

培田古民居汇集京、皖、粤、赣、闽等地的建筑模式和风格,建造技艺精湛。除此之外,培田古民居内保存大量楹联、牌匾,其中不乏名人佳作,如清大学士纪晓岚为培田书院题匾:“渤水蜚英”;明代兵部尚书裴应章考察培田后赠联“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是客家人参照北方庭院建筑特点,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结合的大型民居建筑。其厅、井布局科学合理,九厅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会客交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集政、住、居、教于一体。

厅堂后部往往有太师壁,供奉着神像或者是祖先的画像,墙上常常贴着书法或者对联。而无论大厅小厅,都有用砖头架起的木条,上面摆满了盆花。有的用脸盆,有的用奶粉罐做成很随意的花盆,看起来朴实又别有情趣。

在院落与院落之间进进出出,当地的人们微笑着点头致意。“耕读为本”的客家思想,是造就一代贤人名仕的座右铭,并且这些思想仍然影响着客家人。无论老人还是青年人都温温尔雅,很多人都会写一手好书法,如果你与他们攀谈,他们会很乐意告诉你他们家族和宅院的辉煌历史,这曾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可是没落了。这个小村庄是安静的。大概青年人都出外打工或者求学了,这里更多的是老人和妇女儿童。这里的人们也许看惯了游人,对我们是不太在意的。整个村子就我们一个旅行团,另外还有龙岩电视台来采访培田村的记者们,我们作为游客,也落入了他们的镜头中。

初看起来,培田民居破破烂烂,让人没什么耐心。但若有时间慢慢逛,会发现这些不起眼的民房充满了细节呐。比如说地面吧,很多院落用鹅卵石铺地,并做成各种图案,有金钱纹啊,有如意结啊,有松鹤图啊,四周再用条石镶边,诸多考究。有一家大宅院,大门槛的外面是个半圆型的卵石地面,比院子的地面整整矮了一大截,当中还有个铜钱的图案。每当下雨,这个半圆型的卵石盆就积满了水,像个聚宝盆,这就有了吉利的意味。而中间那个铜钱也有个说法——闭着眼睛从屋外走到屋里,第三步的时候若正好踏到铜钱上,就说明你有财运哦。我们抱着好玩的态度都踏了一遍,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踏到铜钱。看来民间工匠在那么早的时候就懂得朴素的人体工程学了。



培田人是喜欢种植花草的,除了在宅院的主要通道铺砌石板道外,别处一律留泥土种植花草。在民宅的屋脊上,常可以看到一些装饰,以动物中的龙、鱼,植物中的卷草为主。这些吻饰,在丽江的纳西族民居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但造型是不同的。

来到培田村,沿着石板小道走进村口,一座巍峨的石牌坊屹立道口,石牌楼上光绪皇帝御赐的“恩荣”二字,似乎在昭示着这座古村落曾经“不论文官武将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律步行”的荣耀。据传是清光绪皇帝赐建给他的御前四品蓝翎侍卫吴拔祯的。它与村尾吴昌同得“圣旨”所立的“乐善好施”牌坊遥相呼应,显示着培田村文武竞秀、积善济人的辉煌历史。

过了“恩荣”石牌坊,路右边有一座“文武庙”,据传该庙始建于明初,当时叫关帝庙。仅为一层,是祀奉武帝关公的。乾隆年间(公元1779 年) 才改成今天的两层文武庙,也称文昌阁。

上庙祀文圣孔子。有对联曰: 万世师表 百方范仪

下庙祀武圣关公。有对联云:一生不负桃源义 千古长存蜀汉忠

这种文武同庙的建筑极为少见的,客家人崇文尚武的性格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培田水系

走在培田,直接的感触是无处不在的水。那些纵横交错的水渠、水塘,构成培田发达的水系。

在培田,村中的排水系统主要由水圳、暗沟和水塘组成。在村中有二条水圳穿街过巷,贯穿全村,直通各户。



据村里的老年妇女回忆,当年沟水清澈见底。他们足不出户,就靠屋旁这条流动水沟洗涤生活用品。

培田村前有一洼池塘,种植了许多荷花,想必到了每年仲夏时节,荷花盛开时,一定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培田村现存有30多幢明清时期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和古建筑,一幢连着一幢,布局科学,紧密有序。其样式几乎囊括了所有常见的建筑模式。如围屋式的“双灼堂”、土楼式的“绳武楼”和“修竹楼”、日字式的“吴家大院”、田字式的“大夫第”、吊脚楼式的“天后宫”等等。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融和了北方四合院优点的九厅十八井典型建筑。它截然不同于以外御为特色的土楼和以内闭为特征的围屋。它没有围墙,没有炮眼,而到处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宇坪、照墙、鱼池、花圃,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休闲和养生的美丽庄园。

培田村的民居基本采用“九厅十八井”的合院建筑平面布局形式。 严格来讲,它应归类于闽、粤、赣一带的“三合天井式”民居建筑。 代表建筑有“官厅”、“继述堂”、和“双灼堂”等。

培田村中规模最大的“九厅十八井”合院建筑,当首推继述堂。继述堂也称大夫第,规模宏大。它远不止九厅十八井,而是有18 个厅堂24 个天井72 个房间,共占地6900 平方米。

继述堂前的广场当地人称外雨坪,坪边原有月塘和围墙,现已毁。坪中遗有一对石狮石鼓,两根纹龙旗杆。门前一副对联“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从联中可以感受到建筑周边环境之美和主人对耕读文化的追求。门楼上这幅“三台拱瑞”的匾额,已经挂了整整160多年。

过了大庭院来到挂有“大夫第”和“登科”牌匾的中厅,从这两个牌匾可以看出这家宅院祖先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过天井上台阶之后进入大厅。中厅大厅联成一体,雕梁画栋,场面浩大,这里主人宴客、会亲的场所。大厅两侧设主卧房,分成前后间。再过一个天井进入后厅,后厅是主人生活起居的内宅。与外厅大不相同的是,这里的装饰装修朴素典雅 ,空间尺度亲切宜人,后厅之后、围墙之前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栽有花卉盆景,这里的肃静与前厅的喧闹形成一个明显的反差。

继述堂最绝的一处,莫过于大厅中的地板了。曾有专家来此考察,看到继述堂大厅中独特的地板,非常不解地询问其主人,当初修建这幢房子,是先铺地板再盖房的吗?他们误以为这种类似于石材的地板,是用一整块的石板铺设上去的。其实不然,它是用砂、石子、泥浆等建筑材料混合而成,类似于今日的水泥砂浆,经过长年累月的碾压打磨,变得坚硬无比,形成今天所看到的这种像石板的地面。这种非同寻常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客家的聪明才干和高超的技艺。

在培田古建筑中,常用的建筑装饰手段如木雕、砖雕、石雕、灰塑、泥塑、彩画、漆画、剪瓦等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图案越精美复杂、工艺越精细, 就说明主人越有地位。

双灼堂也是“九厅十八井”式的合院建筑。但它的建筑构架最为精湛、是集科技与艺术为一体的培田古民居精品。门庐横批“华屋万年”,藏主人吴华年名字于头尾。



作者:李垚治  作品:《吴家大院》

在继述堂与双灼堂之间,是敦朴堂。敦朴堂前是半圆形的卵石地面。比起街路、院内都低矮很多。每逢雨季这半圆形的卵石盆内积满了雨水,就像个聚宝盆。雨水不溢出去,用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更有甚者,卵石金钱纹中的小小铜钱也有讲究:如果你闭着眼由院内出门,第三步恰好踏在这枚铜钱之上,你将会有很好的财运。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