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不是好老师的“好老师”
张应中
这里讲的“老师”,指的是自己的学习对象。除了人,还有“作品”和“学说”。比方说:学习表现大自然的光色效果,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处世要做到妥贴稳当,中庸之道是我们为人最好的老师。……只不过,这些都是真正的“好老师”。
生活中,有个活生生的好老师,像保姆似的,时时守在自己身边,指引着,呵护着,甚至唠叨着,即如孔子之于子路,当然很好。可保姆不能保你一辈子;孔夫子也只有一个,他们也只能活一世。剩下更多的人和下一辈的人,就只能靠其学说著作(别人写他的著作)和一些传说,在另外的人的解说示范下去学习。那些“另外的人”难保个个都是“圣贤”和“君子”,于是就谈不上个个都是“好老师”。
所以,有人就感叹道:可悲自己一生从来就没有遇到过“好老师”,因此难有长进。而那些遇到过“大名人”、“好老师”的人(哪怕即便只在一起吃过一顿饭、在一块照过一张相),便时时拿来标榜自己,说是“名师出高徒”,进而仿佛自己就是名师,招摇,行骗,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不过这里要讲的,都不是上面讲的那些东西,而是如标题所示———不是好老师的“好老师”。
张应中作品《傍晚》
(布上油画 81cmx60cm 2002年)
因为写过一篇王肇民,忍不住就要例举他的某些言论与观点,来展开讨论。而他恰恰又是位“大名人”和“好老师”,按上面所说,就难免有成为“公害”和“行骗”之嫌了,但也顾不了这么多,只好拿出来“招摇”一次。
记得在讲到如何画好一张画的时候,他这样说:“就是把画得不好的地方改掉。”
俗话说,人贵在有自知之明。画画人的通病,就是感觉不到自己作品的缺点。艺术家与行外人无异,都以为自己天生就懂看画和欣赏画,从来就不愿意多想自己画得差劲。所以,看不到缺点和错误,是画不好画的最大原因。
向“好老师”、“好作品”学习当然好。但向那些不是好的老师和差的作品“学习”,会对自己帮助更大。因为能够从不是好的和差的中看出它们的“不好”和“差”来,也就能够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不好”和“差”了。这就才会知道如何去“把画得不好的地方改掉。”———这就是王肇民的话的要义所在。
其实,很早以前,鲁迅先生在给学生讲“小说史”的时候,就讲过。他说:———
“文章到底该怎样写才写得好呢?我认为首先还是多读一些大作家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去领会、学习的好。记得从前俄国有位批评家,在《果戈里研究》一书中说过,要想知道应该怎么写,还须从不应该那么写那一面去考虑,这可以从一些不成熟的作品中去研究,哪些字句可以删去,哪些段落应该缩短,哪些地方必须改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但加强并不是添油加醋,弄得臃肿累赘的意思,加强是要求增加表现力,文字的运用仍须力求精炼。大意如此,我认为这位批评家的话,对我们是很有用处的。”
所以,“不是好老师”,其实可以成为“好老师”,就看你怎么对待,怎么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