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俨少先生不仅是一位知名山水画大家,也是一位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今年是陆俨少诞辰110周年,为了纪念陆俨少先生诞辰,去年10月,展览组委会启动了“第三届‘陆俨少奖’”的评选活动,然而今年的“陆俨少奖”金奖的空缺也让人再次去回顾陆先生的绘画教育精神。

陆俨少(1909—1993)
陆俨少先生是近代以来杰出的中国画家和卓越的中国画教育家,作为浙江画院首任院长和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陆俨少先生生前为浙江省乃至全国中国画的创作和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术影响辐射全国,隽永流芳。
作为二十世纪的山水画大家,陆俨少先生在深入研究继承传统优秀中国画精神和技法的前提下,结合时代特色,游历祖国山川,出入古今,创造了独具面目的“陆家山水”。在潜心绘画之余,陆俨少先生还致力于中国画的教育事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陆俨少用了半年的时间,画了一套二百多幅的课徒山水画稿,把画山水所要涉及到的一些画法一一地画成小张,上面加上画法说明,使初学者既能临习,又能知晓画理。这是陆俨少在艰难时期献给学画者的一套宝贵的学习教材。除了绘画技法的重视,陆老对国画理论的教育也有着很深的理解,除了教学上对学生的言传身教,1978年陆老开始撰写《山水画刍议》,完成后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此后更是多次重印,影响至今。

陆俨少 《东蒙隐居图 》纸本设色, 1988年
陆俨少之子陆亨先生说出了有关于陆俨少传作《山水画刍议》与《陆俨少课徒稿》的始末。他说,陆先生有感于自己少年时期学习中国画资料的匮乏、条件的艰苦,以及自己在30年代刻苦学习故宫南迁宋元绘画展品的难忘经历(把南北各家各派的技法烂熟于胸),再加之陆先生“把传统绘画继承与发扬下去”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毕生夙愿。无论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多么艰难,陆先生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出来。所以《山水画刍议》《陆俨少课徒稿》才得以问世。
对于“陆俨少奖”的评奖标准,评委会特别看重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时代主题的“生活化”的作品。这种“生活化”讲求是接地气的创作,需要绘画者有一种观察生活的视角。
关于如何继承与创新,陆先生曾这样详细地论述:
01
学画起手
山水画学习的方法,起手不外临摹,从中可以得到传统的技法。临摹要有好的本子,起步不高,终身受累。因为我们知道临象一家不容易,临象之后,再要不象,所谓“入而能出”,更加烦难,所以第一口奶很是要紧。如果起手学习了风格庸俗、笔墨不高、或则坏习气很多的本子,将来要改掉,那就很不容易,反而不如一张白纸从头学起为好。

即使临摹古代名家的作品,也要善于学习。因为每一个名家,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未免各有独自的习气。或则虽有长处,但其营养,不为我所吸收,就要拣取能够吸收的东西为我所用。

例如有人说:“石涛不好学,要学出毛病来。”我的看法,有一种石涛极马虎草率的作品,学了好处不多,反而要中他的病,传染到自己的身上来。但他也有一些极精到的本子,里面是有营养的东西,那末何尝不可学。要看出他的好处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石涛的好处能在四王的仿古画法笼罩着整个画坛的情况之下,不随波逐流,能自出新意二尤其他的小品画,多有出奇取巧之处,但在大幅,章法多有牵强违背情理的地方,他自己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未免大言欺人。

其实他大幅章法很窘,未能达到左右逢源的境界。用笔生拙奇秀,是他所长,信笔不经意病笔太多,是其所短。设色有出新处,用笔用墨变化很多,也是他的长处。知所短长,则何尝不可学。
02
辨识和吸收
学画的提高,当然需要不断地画,在自己的实践中取得经验,这是得到提高的一个方面。另外还须多看前人或他人的好作品。一件好作品,在技法上总有他的好处,也一定有不足之处,所以第一必须要有辨别好坏的能力,看出哪些是它的好处,哪些是它的不足之处。即使是它的好处,有些对我有营养,可以吸收;但也有些虽属有营养,对我却是不能吸收。要择取其可以吸收的东西尽量吸收过来,加以消化,成为我自己的血肉,这其间一定要有选择。

吸收的方法,临画是重要的。临画不是一树一石,照抄一遍,这样的临,好处不多。必须寻找其规律,以及用笔用墨的方法,问个所以,为什么要这样?悉心摹仿,把他的好处,成为我的好处,方见成效。但是好画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也不一定有对临的条件和机会,那就必须借助于细看以及默记。看之烂熟,默记在心,把对我有营养而可以吸收的东西拿过来,不一定经过对临,同样可以把它的好处和技法,在我的创作上加进去反映出来。

虽然临画可以一笔一笔临,放过的地方少,看画也同样可以一笔一笔看,使心中有个印象,甚至可以用指头比划它的起笔落笔,顿挫转折之势,这样可收同等的效果,如果马虎的临,照抄一遍,反不如认真的看,得到好处。

有的人说我有些传统技法,认为临的宋元画一定很多,实则我哪有收藏,有收藏的朋友也不多,哪有条件临宋元画。如果真的有些传统的话,也不过是看得来的。
解放以前,我看到一些故宫藏的宋元画,在上海跑裱画店,正因为看到一张宋元画不容易,遇到之后,如饥似渴地看。解放以后,在博物馆可以系统地看到宋元画,即如明清画,很多也是从宋元的路子上来,有很多借鉴的地方。

古语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有人把看画也叫“读画”,画读得多了,胸中有数十幅好画,默记下来,眼睛一闭,如在目前,时时存想,加以训练,不愁没有传统。再来推陈出新,取法大自然,一定可必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创出时代的新面貌来。
今日推荐 | 纪念陆俨少先生诞辰110周年秦权壶

格调高古,器型稳重。
诗书紫砂,珠联璧合。
真材实料,举足轻重。
手工打造,独一无二。
收藏佳品,欢迎垂询。
-
图文整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