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小寒知多少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小寒,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的天气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俗话有讲:“冷在三九”,由于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该节气之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讲法。
而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那古代人如何取暖御寒呢?
二、汉代冬季
汉代距今两千多年,没有明确的环境气候记载,只能通过出土文物、地下植被以及古人留下的诗词了解零星一部分。
《古诗十九首》
汉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记载中寒风凌冽,也是严寒时节。
那汉代人怎么过冬呢?
三、汉人过冬
(一)温调房——花椒涂墙
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
冬天,温调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嫔所居之地,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
《汉宫仪》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
椒房殿是中国古代传统宫殿建筑,在西汉都城长安城内,属未央宫建筑群,是皇后所居之所。之所以命名为椒房殿是因为宫殿的墙壁上使用花椒树的花朵所制成的粉末进行粉刷。颜色呈粉色,具有芳香的味道且可以保护木质结构的宫殿,有防蛀虫的效果。又一说,是因为椒者,多籽。取其“多子”之意,故曰:“椒房殿”。
普通人家没有“温调房”只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
(二)烧炭取暖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做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不过,此时的人们已经聪明了许多,御寒取暖的方式也不仅仅是烧炭取暖这一种。
秦朝时,在贵族以及皇宫内又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层则接近最大的一室,应该是秦皇专用的。壁炉里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
(三)衣物御寒
现代人面对寒冷天气,一件棉衣就可以解决,如果一件不行那就两件。然而,明朝前由于棉花种植并不普遍,汉代人基本穿不到棉衣过冬,只能利用葛、麻、丝、动物皮毛等来抵御严寒。沈从文的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这样介绍的,在江陵马山楚墓一号墓中找到的古人衣物中,有一件御寒的棉衣,其中就垫着丝绵。考古人员研究后认为,这种丝绵其实是缫丝下脚料,用作绒毛、轻质和保暖。除了棉衣用丝绵填塞外,还有纺织品和各种毛皮。
汉魏时期,羊毛织物是用来做毡褥的,但是到了两晋,一些人开始用其来做衣服了。动物的毛皮在古代也是一种十分流行保暖衣料。灰狗皮和狐狸皮被用来制作厚而温暖的外套、斗篷和帽子。就保暖而言,我们都知道穿厚衣服没用,如果不保暖,裸露的手和头会变冷。马王堆出土文物中,有露出手指的短手套,上面还有漂亮繁琐的刺绣花纹,古朴美观。
西汉信期绣千金绦手套 马王堆汉墓出土
至于保持头部的温暖,有更多的技巧。明朝以前,民间妇女常戴帕头取暖。在汉代,普通男人在冬天会用一种叫做帛巾的头饰包在头上,用来取暖。
(四)食物御寒
除了衣物,还有什么能御寒?当然吃东西,积蓄热量。尤其是牛羊狗等高热量的肉类。《西京杂记》中记载刘邦“常以烧烤鹿肝生肚下酒”,考古出土的文物也证实了这种饮食风尚。
南越王墓出土的烧烤炉具
上林方炉(西安延兴门村出土·西汉)
山东临沂五里堡东汉墓单人“烧烤”画像石图(局部)
现代人感觉没有火锅的冬天是不完整的,古代人也这么觉得,所以各式火锅走起来。
青铜火锅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
汉代“鸳鸯火锅”分格鼎 江苏盱眙江都王刘非墓出土
当然了,吃火锅怎么能没有蘸料呢?好吃的汉代人发明了染器(炉)染指调味品。染器(炉)是专用于温食酱、盐等调味品的器具,特别适于寒冷的冬天使用。
西汉·染炉江苏徐州黑山头刘慎墓出土
有了以上这些取暖设备、衣物和食品,相信汉代人可以度过一个相对温暖的小寒。
看完是不是觉得操心汉代人怎么过冬都是多余的?纵观历史,不得不钦佩人类的智慧。时至今日,很多当初的取暖物品仍然还在使用中,另外一些也是基于前人的设计再进行改良。而幸运的是,现今的我们拥有暖气、空调、暖宝宝、秋衣、羊毛大衣、羽绒服、雪地靴、耳套等等御寒武器,吃的食品更是五花八门,冬天也不再是一个难捱的季节。
作者:汉阳陵博物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