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珐琅彩是中国瓷器中的绝世名品,它的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是由欧洲金属胎珐琅器发展而来。在众多古代工艺中,珐琅彩是唯一由皇室垄断生产,并且仅供皇室使用的瓷器品种。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锁在深宫大内,常人无缘一睹真容,直到1914年,才第一次公开展出。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皇帝对珐琅彩瓷艺术不同寻常的喜爱和关注,是清代珐琅彩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
珐琅彩花卉纹胆瓶,束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为花器,始烧于唐代至清中晚期。造型优美,器内与底部施透明釉,釉面洁白莹润,器外壁用珐琅彩作画,纹样绘工精湛,线条自然流畅,色泽鲜艳靓丽。
珐琅彩主要流行于康熙朝,雍正年间大部分珐琅彩均在白地上绘画,碗腹花卉纹借鉴宋人书画的风格,写实生动,与康熙珐琅彩器上大枝大叶的图案形花卉的绘画风格迥异。此瓶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是乾隆珐琅彩瓷中的名品。
胆瓶为古代瓷器典雅之式样,臻于宋代,盛于后世,乾隆皇帝对其优雅之形颇为欣赏,曾多次赋诗题赞,并在诗注中说明:“胆瓶、纸槌瓶皆瓶式之最佳者。”如《宋瓷胆瓶》中即赞咏:“恰似白描吴道子,观音妙相手中持。”(见《御制诗二集》卷之三十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