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神遇而迹化”是写意画之魂
绘画从来就是一种个体劳动,每一个画画的人无论他是多么伟大的天才,他都有一个“开蒙初学时”。因此,他无论是直接从老师那里,或是简接从自已心仪的前辈那里,学到一些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技法,从而迈进艺术的殿堂……但是当他迈进艺术的殿堂以后,如何把“技”升华于“道”,如何突破、创新出新的艺朮形象,就必须弄明白“神遇而迹化”是写意画之魂的道理……
清代画家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指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在石涛这段语录中,主要说明:山川要画家(用画)代言山川之美;山水画是由画家对山川的感受孕育变化而来;画家对山川的认识、理解就像自己是山川一样……
画家不是自然主义的表现山川,而是“搜尽奇峰打草稿”(选择感动自已的山川)积累素材,等到有了表现的冲动以后,自然就会“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在这里需要先弄明白“神遇”与“目视”的“概念”。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就有详尽的阐述。“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请注意在“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句话中提到的“神遇”与“目视”两种观察方法。
“神遇”——是利用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机遇,从精神上去感知事物或事理。
“目视”——是用眼睛去感知事物或事理。
下面用画家李可染的一幅速写——“山光的研究”来分析“目视”与“神遇”的不同内涵。
图一“山光的研究”
画面上侧逆光照在山峰之上,远处云雾环绕……是一幅不错的素描写生。李可染在画上题写了“山光的研究”五个字。
原来李可染在南方写生期间,有一天傍晚他看见夕阳的侧逆光照在山峰之上,非常美……于是他就产生了在山水画中表现侧逆光的冲动,后来他画了不少侧逆光照在山峰之上的速写,并在这幅速写上题写“山光的研究”五个字,以示他突破创新的信念。
当然,生活中用“目视”的方法画一幅山水写生并不难,(受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都可以做到),但是,想用“神遇”的方法画出一幅有新意的写意山水画,就不容易了。
“神遇”其实就是机缘巧合,李可染独创的侧逆光山水画,就是在一次次的机缘巧合中成功的……
首先,李可染在南方写生期间,有天傍晚他看见夕阳的侧逆光照在山峰之上,非常美,深深地感动了他……于是他就产生了在山水画中表现侧逆光的冲动,这是一次机缘巧合。
其次,李可染知道在传统山水画中,约定俗成的是不表现光的(指太阳直射光)。李可染早期的山水画如“花果山”也是不表现光。
图二 “花果山”
在这幅画中,由于不表现光,因此山的处理方法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全黑”,层次变化不够丰富……
当然,李可染知道这种表现方法的不足之处。所以当他画了不少侧逆光照在山峰之上的速写之后,他在其中一幅速写上题写“山光的研究”五个字。其实这五个字的内涵极其丰富。我认为李可染是在研究如何用中国的笔墨在宣纸上来表现侧逆光……
当然要想在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光(指太阳直射光),首先就要突破传统观念——“传统山水画不表现光(指太阳直射光)”的束缚,由此可见“没有突破,哪来的创新”。李可染的侧逆光山水画的成功,正是“突破创新”的最好证明。
图三 千巖竞秀万壑争流图
李可染经过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断的艺朮实践,终于在1978年创作出“千巖竞秀万壑争流图”这幅画。这幅画应是他侧逆光山水画的代表作,是中国山水画“突破创新”的杰出范例,李可染用他的绘画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的绘画理论,李可染是当代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