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王羲之《大道帖》鉴析
冰淸(暨南大学中国书画导师班)
一、作品介绍
大道帖 东晋 王羲之
纸本 行草书 纵二七・七厘米 横二五•八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释文:
大道久不下,知先未然耶。
此帖大概意思是:在自家悟道多年未能有成果,先贤所述的真理尚未能顿悟。
作者簡介: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重要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领右将军。其书法师从卫夫人,開創了新體書法,被趙孟頫稱為-新體之祖也!
王羲之的字极有力度,書字雄逸,善于變化。其勢飄若浮雲,矫若惊龙。含蓄藴藉,風韻高遠。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二、时代风格:
魏晋时期书风主流是隶书为主,钟繇开创了一种近似楷书的书体,结字扁阔,点画下按。
王羲之在钟繇的基础上,去隶点画,削繁就减,省去波磔的提按点画,开创了易于辨识、易于书写的新书体。
三、个人风格
王羲之
通过武周时期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牍,再由内府弘文馆摹搨的佚名《万岁通天帖》摹本分析。
第一帖 王羲之《姨母帖》
《姨母帖》乃辽宁博物馆所藏《万岁通天帖》中的第一帖,其字体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尚存分书痕迹。
《姨母帖》的确具有明显的“隶意”,至于结构,也是取宽绰开阔一路,既无明显的疏密揖让关系,也不见以笔势带动体势的妙笔,平铺直叙、朴实无华。由于这一点,故后人多指它为王羲之变法以前的书风代表,是整个右军书风的早期形态,究竟如何,恐怕谁也难以判断了。
王羲之将隶书、行书揉合为草书,强调线条的浑厚生动,以一种艺术感极强的随机态度对待提按、顿挫,绞转和行笔的力度、方向、节奏和空间切割,使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粗细、曲直、干湿等变化。
四、從美術史方面鑒定:
王羲之《大道帖》第一句:大道久不下...完全釆用了一筆書的手法。但据傳熹年先生記載:一筆書由王献之創造,將王羲之的上下不相连的草書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字與字之間縱橫呼應,欹正相依,故為世人所重。
《大道帖》十字中,前五字一笔联绵,次两字联缀,复次两字又钩联,对比王羲之傳世作品《姨母帖》《初月帖》,这种“一笔书”是王献之创立的,因此王羲之書法中不應該有一筆書的出現。
本帖最后一字“耶”的竖笔,大距离拉长,且收笔时加粗。这种书写效果是有芯笔是无法完成的,只有长锋无心笔方可实现。
史记记载,唐代中期以后才出现无心笔,从书写用笔上判断此帖不是王羲之所书。
徐邦达在《谈古书画鉴别》文中:“以之辩明清内府旧藏、并曾记载在《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续编、三编的晋·王羲之《大道帖》、王献之《中秋帖》等不是晋人之笔,一种理由就是因为此二本的笔划都特别润丰圆熟,其笔头含墨水很多,所以肥厚处不会开叉,用晋代的有心硬笔是写不出来的。此二本最后结合其它方面的印证,认为都是宋代米芾的临写本。”
五、選用對比件分析
《石渠宝发三编》延春阁著录《大道帖》(图一一一四)一卷,
拖尾元赵孟颓跋云:梁武评书,至右军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此帖是已。诸家刻中皆未之有,世间神物,岂默有斯惜者, 不欲使滥传耶!将好事犹未至也。有能砦片石刻以传远,仆愿供摹拓之役。属奔走南北,此事殆废,不知何时果此缘也。至元丁亥九月七日,孟颊。
帖上有明代“潞王之宝”、韩逢禧,清张笃行、安岐、嘉庆内府诸印玺。
六、鑒定结论:
1、用笔软而丰肥,应是宋代“无心笔”,晋代只有“有心笔”,有心笔只能寫小字。
2、书法肥厚且飞动,且一筆書特征明显,不是王羲之的風格。
3、笔法似米芾,“耶”与颜字合,宋人喜欢临颜字,同時有尚意書風。
所以:此待鑒作品《大道帖》非王羲之所書。
参考文献:
暨南大学中国书画导师班《中国书画史》
傅熹年《中国书画鉴定与研究·傅熹年卷》
杨仁恺《中国书画》
《中国法书全集》第2卷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談古書畫鑒別》
冰淸
2021.1.11於聽竹軒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