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传为王羲之《大道帖》小析
Grace
大道帖简介
硬黄纸本墨迹,纵27.7厘米,横7.9厘米,二行十字,台北故宫藏。“大道久不下,岂先未然也”。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擅长隶、草、楷、行各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字极有力度,善于变化,含蓄蕴藉。参考存世的摹本作品可见,运笔提按顿挫讲求灵活多变、不露贼锋,几乎没有笔直线条(见图一),有牵丝飞白(见图二),展现典雅生动书风;其草书以《丧乱帖》为例,线条较为细瘦;在同一篇文章中,单字收笔时的折笔处理呈多样化(见图三),相同的单字必然有书写区别。
参考件
一日本藏《丧乱二谢得示三帖》中尤其是《丧》是最接近王羲之书法风格作品;二台北故宫藏《平安何如奉桔三帖》是目前存世最早、摹写质量最高的王羲之作品;三辽宁省博物馆藏《万岁通天帖》唐697年摹本中,第一帖、第二帖为王羲之墨迹摹本。这三件套作品均可作为比较参考:
l 《丧》为白麻纸,点划结构章法严谨,即使有个别线条极粗的字也具备明确的粗细变化,如“临”“离”“毒”等(见图四)。《得示帖》中“未”字最后一笔波磔可见书写速度不快,笔笔到位,相比较《大》的“未”字书写速度过快,有圆滑之气(见图五);“先”字一内敛一放纵(见图六)。
l 《平》为薄麻纸,《奉橘帖》中“未”字与《丧乱帖》极为接近(见图五)。
l 《万》为硬黄纸,材质与《大》最接近,第二帖为草书风格,基本没有字字相连;《大》多字相连,这种“一笔书”未见于存世王羲之摹本中,而且线条无粗细变化,特别是“道”字与《万》第二帖“道”字差异很大(见图一)。
l 《大》笔势连贯,类草书,结字却为行书,“耶”字末笔竖划纵长之处理,在王羲之存世临摹作品里罕见(见图七)。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所录“右军书帖”四百六十五帖均未包含此帖内容,清人孙承泽认为米芾所临。“不”字与米芾所临王献之《中秋帖》相当接近(见图八)。
图5
图6
图7
结论:
一、《大道帖》出现的一笔书风格,为王献之所创造,不符合王羲之个人书风。
二、晋代书写使用有芯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大道帖》一般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应当为无芯笔写成,无芯笔是唐中期以后出现的,时代不符合。
三、从纸的质地方面研究,《大道帖》接近《万岁通天帖》这本唐代摹本材质,硬黄纸应为唐代开始流行,东晋是否出现同样质地需要考证。
四、笔画腴润圆柔,缺乏线条与起承转折变化,连续几字的收尾折笔风格雷同,一些单字与米芾作品比较更接近米芾书风,是否为其所作,有待进一步研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