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 Young Artist Creation Plan
2020 Delong Cup · Steel Sculpture Creation Camp
本次1515青年艺术家创作计划收到来自全国及海外各个高校及社会青年艺术家的踊跃报名,现精选投稿艺术家作品,分享如下。
杨怡茗的作品表达了她对当今后人类的视野,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在不确定性中发生冲突。作品主要来自内在的、不可探索的精神状态的信息流与身体感知发生碰撞,形成了往往荒谬的意识形态,在永恒的生与死的二元论的边缘摇摇欲坠地保持平衡。杨怡茗的个⼈情感在这种荒诞的环境中滋生,并在她用不同的媒介和创作⼿法创作的作品中找到了形体——最终探讨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遗骸》

《狮》
艺术创作天赋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应该是积累和坚持。所以人都如同一块粗劣的矿石,有些人是富矿有些人是贫矿,一些人一开始就是金属模样⼀些人只是顽石模样,历经冶炼、一次次的锻造,参杂不同的元素,有些人只是生铁,一些人成的钢筋类的熟铁,⼀些人成了锰钢铬钢之类的高碳钢。都是在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只是你要成为什么而历经什么而已,再坚韧的金属在适宜的温度下也会变得柔软而炙热。

《无题》

《八桂-刀具》

《蓝色滑板鞋》
《灵魂对话》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加深,工业金属废物的回收再利用成为本人重点关注对象以及创作载体。近两年致力于环保理念金属装置作品创作。通过焊接等工艺对废旧金属材料进行有序组合排列,创作的作品具有于装点城市美化环境的艺术效果。金属材料本身具有经得起岁月时间打磨的,不易损坏,保存时间长等特点,也是本人选择作为未来创作材料的重点之一。从很小的时候就对时间空间的思考就不曾停止,所以创作的作品又传达出时间和空间相互交融,生生不息,亘古长存的人文内涵,符合个人艺术诉求。

《昆虫系列》
《高冠变色龙》
叶奕彤试图用她的的艺术作品寻找一个生命理解的旅程并转化于视觉呈现,其表现形式包括装置,新媒体,和绘画。基于她自身的语境,通过个体生命解构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内心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其作品将复杂的心理结构转化为视觉语言,来表达对人性、生死、记忆、以及文化形态的感受。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细胞、艺术与科学。本研究将以实践为基础,通过视觉艺术,通过装置,影响和绘画的方式,细胞及其细胞增殖进行视觉化的表现,以思考其形象化的语言,即生与死的哲学和心理学意义。基于尽管生与死⼀直是当代画家创作时反复出现的主题,但很少有人从细胞层面进行思考。一直将细胞作为生命中死亡和重生力量的隐喻。

《Through a Glass Darkly》
《Deconstruction of Life - Cellular Research》
从平时所见,被消费、使用过度的剩余废旧物品中寻找艺术创作的价值,形成⼀个个被遗失的边缘情景的再现,使用生活中的现成品,改变其原有的语境,在一个个细小的布局中,使“物”与这个时代的荒诞和冷幽默紧紧地交织在⼀起,将艺术这件事变得更加浪漫和模糊不清。重新定位艺术作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把现实情境中的感性思考与艺术的再创作紧密结合,通过艺术作品的气息和场域感,发掘观者的思考能力。正如黑格尔所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余温-17号》

《余温-1号》
我从高中时期开始接触雕塑,后来在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学习了三年雕塑,2002年到2008年我到乌克兰留学期间学习的是俄罗斯体系的写生风格雕塑,我的作品大部分是写实人物和动物。

《致敬奋战在抗击疫情第⼀线的医护工作者浮雕》
《复工复产,云南扶贫车间生产场景浮雕》
喜欢尝试新的生成方式,新的制作手段,以及新的雕塑材料。对失去使用价值的物件较为着迷,因为这种东西虽然没有具体实用价值,但是它拥有社会价值的隐喻以及独特的造型特点,甚至是特殊的材料的属性,我去发掘他们,并且灌入自己的创作风格和审美倾向,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改造能力,完成对那些“无价值”物件的改造使之成为有生命有意味的作品。

《剑齿轮兽獸》

《凝聚》
编辑:田园
监制:张禹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