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品讲风骨 守缺藏神韵
艺术品就绘画与摄影而言,它都应有内涵,这种内涵再具体讲叫作品的艺术风骨。
作品风骨是通过视觉关系呈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作者的创作手法传递给我们。至于作者在何种创作冲动下完成这幅作品,作品内在故事,观者大多无法得知也无需要知道。
由此可见,艺术家在创作某幅作品时,不需要太多关注欣赏者的评价。他多半会按照艺术品制作规律,顺行也好逆行也罢,去表达自己强烈意愿。当然他会在作品预留想象空间,这也是观众在欣赏其艺术定位,评价作者留白留黑的依据。
在世界艺术领域,大凡流芳百世的绘画意境之邃完美无瑕的凤毛麟角,懂得保持作品风骨,保留创意留缺的,反而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也是为何超写实包括抽象绘画大行其道的内在原因。
我注意到,目前中青年画家无论是名望还是作品价值,油画作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画。而油画的创新,对内在意境的提炼和敢于跨度尝试,似乎更能撞击近百年具有丰富阅历的艺术人群。
有人说古典主义重视作品完整性,抽象派重视随意性。这个观点似乎偏颇。完整一般指布局构图而言,但创作始者应清楚,您所有景物都交代完了,还需要观者体会什么?
完美很难代表深邃。
听到很多人说毕加索、赵无极的作品看不懂,对他们的作品大拍时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百思不得其解。这实在没能足够理解他们艺术语言,或还无法感受那种别人无法替代的震撼力。此乃大师级作品表现潜意识的高明之处,也是他们艺术品善于“留缺”的个性。
艺术创作守缺从艺术品诞生那天起就争论不休,这在绘画与摄影界一样。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的信号多半有感而发,他不会为了迎合欣赏者而操行,更不愿意随大流。画家在表现自己的冲动时会借助纸面色彩元素,但他很少顾及绘画语言的“事无巨细”,这也是一般画家与大师的最大区别。
其实表达作品的“守缺之举”比“唯美勾勒”更难。
绘画与摄影艺术作品的表达能否恰到好处的“守缺”,既要有眼光,也需要高屋建瓴的勇气,并非一般人三五年能悟出来。一幅画多一笔少一笔,一幅摄影作品光泽明还是暗,都是作者潜心造化。可惜的是现在整个创作领域随大流的人不是少数,轻易否定或肯定某件艺术品内涵的评语不绝于耳,关注眼前胜于大势者比比皆是。
艺术创作发展太需要具备全球化视野的艺术家,太需要与众不同的创新型佳作。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若保持住自己艺术定力,应多提倡沉淀与研究,而不是自吹自擂。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