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廖军伟的作品是以她个体经验中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同时摆脱了具象绘画与抽象绘画的创作束缚,通过不断地对物质颗粒进行挤压和堆积,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独特的、二元对立的视觉痕迹和造象,即以“形象”颠覆了再现,以黑白之力突显出强烈的对比关系,构成了既有别于几何抽象,又不同于抽象表现主义的面貌。她将作品系列取名为《栉》,隐喻一种密集排列的秩序。就像她所说:“我企图利用最常规的排列方式,最大限度地削弱表象,来突显物质本体;又好似生命的周而复始,在平凡之中体悟一切存在的意义。
--李裕君
私享品鉴
廖老师的作品,首先有一个白色或是其它一个什么样的底,假如说这个底是一层的话,上面黑色的或者其他颜色,似乎构成了第二层在一个白底上拓展的一个面积,但是这两层肯定都还是一个平面关系;在平面关系里面,它又有一个凸起来的浮雕痕迹,这是用堆积的方式形成的一种痕迹。就好像沙堆上的那种,在平面上面构建了一个浮雕,又是一个带有运动痕迹的效果。我想到一个很有名的艺术家封塔纳,他就是在平面上用刀割开一道或者几道口子,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户,构成了平面和其背后的深度空间的关系。廖军伟这个感觉是反过来的,它突出来,构成一个面对观众的深度,一个立体空间。我还有一个非常本能或者直观的感受,这个痕迹似乎像一个脊椎,像一条生命线的味道。这个是廖老师作品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我觉得可能跟廖老师某种身体的体验有关系,好像为一个理性的画面增添了一种感性的身体感受,化解了画面的一种简单的或者简洁的形式感。
(批评家胡斌在《唔识·行境--当代艺术邀请展》上解读廖军伟作品口述)
廖老师有她个人的独特性在里面,她里面的材料非常综合。比如说砂,颜色经过行为性的涂抹,最后形成了一种个人符号性,或者说个人的独特性。尤其是她每件作品中间都会形成一个线,这是她在近两年的作品中都会贯穿的,我认为是她个人创造的一个符号的东西,材料的堆积形成了很有意思的机理,在视觉上就会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她的作品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栉‘’,‘’栉‘’的原意是梳头的篦子的意思,当你拿“栉”去梳理的时候,我脑子里面凸显出的是那个概念,似乎在他的作品里面又有了一个很具象的形象在我脑海里面呈现,但并不是我们现在眼前看到的作品面貌,那么这个形象是我们想象的空间所产生的。所以这里面有她创作作品的过程,这种一遍一遍地涂抹和堆积形成的时间概念。最后当我作为一个观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我脑海中形成的似乎是一种很具体的感觉,构成了一种多重维度的思考,我觉得这是廖老师在创作中很值得我去感触或者说感动的一点。
(策展人李裕君在《唔识·行境--当代艺术邀请展》上解读廖军伟作品口述)
私享沂蒙山特展
私享交流
私享品茗
廖军伟 Liao Junwei
祖籍湖南,现居深圳。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级研修班。
曾多次获省级以上报纸广告设计大奖和公益广告设计大奖。
现为独立艺术家。作品被众多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