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4-16 14:09
(陈楠《水之方城》装置、视频音频 2024 ——为2024武汉双年展“文脉探源”版块作品)
流动与封围,溶解与犹疑,
无束之自由,游心之回念。
以水为帘,转译悬置的秩序,
为水立界,模糊方城的边界。
水亦柔亦刚,融万物筑万象,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符号。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 认为万物皆源于水,不仅生万物,万物亦复归于它。古罗马文明里的水被作为财富与生
命的象征,无论是罗马古城,还是当下的罗马,水道、喷泉,甚至是浴场,连接了城市的主干道与支干道,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印度文明里的水,是可以洗净一切罪孽与污浊的净化源泉。而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中,水是孔子笔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源于《论语·雍也》)”背后的灵活变通,不为外物所扰。是庄子笔下:“水之道也,穷则流,盈则止。(源于《庄子·齐物论》)”背后的流动与安适,自然与延伸,是浸润生命,维系生存的资本。而陈楠的《水之方城》则是以汉字的叙事特质、东方美学精神与哲学意味为主线,以庄子逐水而居,逐道而生的哲学观念为源起,以生命之水言说城邦之泉,以自然物质搭建精神秩序,以视觉符号透析社会文明机制。
纵观陈楠的《水之方城》,不仅能看到方形的迷宫矩阵、听到水纹之声、看到流动液态,还能观览到贯穿其中的250个与“水”相关的上方大篆字形。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件表面以层层叠叠的“帘”构建的视觉迷宫装置,也并非是单纯以投影为视觉吸引力的视频音频作品,而是一件以多元媒介与文化语义构建而成的混合材质与音视频的综合媒介矩阵,在展示价值和艺术价值之外,还给观者搭建了一个以穿行迷宫的形式,与文化对话、与创作者对话的平台。同时亦是一种在数字和多媒介时代,身份的转换与公众体验性的增加。在《水之方城》的迷宫文化中,“水”既是一种以分割空间对情境适当性的强化,以游戏性的体验言说符号的无言之美,更是一种通过对文化的转译形成意象背后的宇宙之韵。
以观水之心观世,与西方的二元对立 思维不同,道家的“水”是滋润万物却不与其相争,渗透包容,在对立中共存,以柔克刚。因此,基于道家理念与文字叙事功能的《水之方城》亦体现了一种多层次的关系重叠,既有一种对于文化距离的消减,又有一种身份视角的转换。首先,以帘幕构成的迷宫成为了《水之方城》视觉表达的主要来源,从外部看,创作者构建了一个规整的几何体,然此几何体却并不冷硬,许是源于水蕴含的无形和柔和之意,或是源于空间内随着空气流动而舞动的屏障所蕴含的轻柔材质特性,黑白交织、秩序分明。其二,“水”于庄子而言,是道的外化,正如其在《庄子·天道》中所言:“水无形,而远当山也”,水无形而有万形,既是无法捕捉的无形抽象,又似能容纳万物的俗世具象。所以,当观者走近作品时,能发觉这似乎是一个城邦秩序的微缩景观,帘幕条理性的悬置意味着理性与克制。该视觉表达以具象的“方”对无形的空间进行规训,代表着城邦制度、符号密码、视觉规训以及城墙围困。同时,陈楠又以对“水”特性的透析,通过无声的流动,对规训秩序进行抗衡。就如他在作品阐释中所说“‘水’成为生命之源成就人类聚落乃至建立社会精神秩序的关联性符号”一般,以柔克刚,以流动抗衡固守。其三,场域体验打开身份窗口,视角转换感知交给观者。《水之方城》是一件观者可以参与的作品,迷宫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创作者、作品与观者三方的关系,让观者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向成为主动的共创者,通过非线性的选择,进入此“方城”,通过穿行与沉浸,探索时间与空间的密码,形成和创作者的对话,以及对文化脉络的重新感受,这不仅仅是物理移动,同时还是精神感知。所以,旁观作品的“凝视”与参与作品的“沉浸”是《水之方城》在使多方个体进行身份转化的同时,形成的深刻体验。由此不难发觉,陈楠将观者的参与行为纳入了创作考量中,通过作品与观者的共创,让不同身份的个体走向融合,不仅调动了观者的感官,解放了被动观看的观者,同时还扩大了该视觉表达的人文意义,既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和感知力,同时还达到了对于文化和艺术的有效传播。《周易·系辞下》中有一个说法“情见乎辞”,意为真情从言辞中流露,如果说文学的情辞关系如此,那么在《水之方城》的艺术表达中,其连续性存于文脉逻辑,秩序性起于方城而融于水,当代性隐于符号而置于并存......
透过陈楠的《水之方城》,一方面能感受到语言的消融与生成,不同位置悬置的帘幕和其上印制的文字相互结合,随着光线的变动时而模糊,时而明晰,细微的错动、转折既有媒材特性,又让文字变得鲜活灵动,这种构建策略突破了文字的功能性,揭示出作为文明表征之一的文字的流动性与可塑造性,文化性与暂时性,就像是与文明系统的对话和对文化权力的抗争。另一方面,该视觉表达亦具备社会学特性,就如米歇尔·福柯提出的“异托邦 ”概念一样,《水之方城》既是实际的作品、可参与的迷宫、可捕捉的符号、可体会的文化,具备具象性。同时还是看不见却能体会到的制度规训、都市城墙围困、隐形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以及跨媒介带来的情感交融与共鸣,是流动的想象空间和抽象的语言。所以,该作品具备双重现实意义,其一,在帘幕构成的迷宫空间中,在以“水”为主视觉符号的视觉表达中,透过陈楠以当代跨媒介方式对“水”文字与“水”符号进行的转译与塑造,不禁让人思索:言语的力量是有形还是无形的?语言是否真的能将不可言说之物表达清晰?文字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是否也构成了一种未言明的障碍?在速率社会的城市中,柔性的水是否真的能反速率?是否真的能在差异中生成新的意义?其二,观者参与的行为不仅仅是创作者的艺术策略,同时还是一种展览机制与公众的转变,在迷宫构成的互动空间中,作为被迷宫结构影响的穿行者(观者),每一次身体在帘幕间的穿梭,都是作品意义的新生成,动态关系的新体验。这不仅是创作者与观看者的共感共构,还是在符号化的世界,个体以感知理解现实的艺术化途径。
行走在帘幕间,对话于穿行时,流动,迷失,触摸,明晰。水中之城,即逝亦长存,有形亦无形,自由也拘束,刚硬亦柔韧,方城之力,迷宫之形,陈楠之语,重塑、能动、渗透、体验......
冀枞
2025年4月10日 17:30
于清华园
(注:图片均为作者现场拍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