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陈丹青,吾辈中人。身为油画大家却不耐寂寞在油画架前调色,书是出了一本又一本。我曾在尔雅书店听到有人在身后问服务员:有没有陈丹青的《多余的素材》。服务员答曰:陈丹青是谁?他的书我们不进,大概没什么名吧。身后那位读者怏怏而去。又隔了一个月,我再去尔雅。散文专柜一排都是陈丹青的书。《多余的素材》摆在了最显眼的地方。这位老板真的了不起。
画家写书出书成了时尚。君不见范曾、吴冠中等等散文随笔面对时世论短长。写书的画画也是时尚,冯骥才、刘心武等等或水墨丹青,或西洋水彩。冯骥才保护古旧建筑,挖掘民间工艺绝活为人称道。但他不该鼓励地方官员在不该修的“遗址”重建老城。刘心武却告诫人们如何调整心态,操练心灵体操。范曾的文章和画一样累。吴冠中语出惊人,拿齐白石和鲁迅一块说事。说远了不是。
陈丹青在《退步集》中附一份辞职报告。这是2004年10月15日写的。报告中说“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保)持不同的立场。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浪费。”
陈丹青被袁运甫保荐到清华大学做教授,本是有一番抱负的。但是他所看好并报考他的研究生却屡考屡不中。倒不是陈教授关过不去,而是全国外语统考不易过关而只好弃之不取。流失了若干个徐悲鸿、齐白石。这使得陈教授痛心不已,急得他骂娘了。在美国十几年倒忘了“中国特色”。当年陈丹青报考中央美院不知是不是如此考法。国家大了,人口多了,往往办法是在出了问题之后想出来的。在一时没有好办法得时候便一刀切了去。这一刀切了庸才也切了人才。下岗一刀切,退休一刀切,升薪一刀切,职称一刀切。熬到年头无论什么才,该上的也得上不该上的也得上。一场外语考试可能把众多有艺术天赋而没有外语能力的天才流失了。齐白石不懂外语,李苦禅不懂外语,吴湖帆不懂外语。民国初年,梁启超推荐陈寅恪到北大教书让蔡元培为难。梁任公著作等身的人物也仰视陈寅恪,气的有如陈丹青骂娘。
真不晓得那些个教育官僚是怎么想的。你就来个特殊情况,让陈丹青带几个他认为是孺子可教的研究生试试,我就不信,他能把清华的牌子砸了。艺术是需要与世界交流,特别是西画艺术。但没有说某年某月一定要拿下。陈丹青出国前未必懂多少英语,回来时已经是名满画界了。不要急嘛。
写到这儿,从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宁夏银川一名叫秀秀的女孩子,刚刚十三岁。为了上一个好学校被十万元上学费用压跨。不愿给父母带来负担,留下遗书服毒自尽了。花季少女一缕香魂散尽。问题出了,办法又来了。严禁择校云云。眼下又是招生期。无数父母为了孩子上个好学校,怀揣钞票求告人情,这问题出在那呢?
陈丹青离开了清华,美院的研究生考生依然在外语考试的门槛外徘徊。有时候那个教育体制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在纽约呆了十八年的陈丹青忽然觉得无可奈何了。
作者:董联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