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香港散文家董桥在伦敦为找英国18世纪作家奥利华.高尔斯密斯的一本《世界公民》,企鹅书店的店员建议他到福艾尔斯书店去。他说,推门进去,小店格局,四壁是书。我觉得企鹅店员未免夸张。这片书店并不大。谁知转了个弯,我整个人真有点昏了。福艾尔斯真大的看不到整个店的尽头……书在纸袋里,纸袋上印着“福艾尔斯,世界上最大的书店”。
我所住过的城市是个不大不小的省会城市,有点规模的书店有四、五家。有一家是民营的,一家是外地加盟的,剩下全是新华书店旗下的。周末逛书店是我多年来的乐趣之一,不论多远,步行前往(反正城市也不算大)。去的多了,每个书店的摆放烂熟于心。历史、文学、经济、社科,甚至那一位作家作品在那一排书架的位置都说得上来。毫不夸张,停了电我都能摸过去。
现在比较烦的是看书的比买书的人多,人手一本,或蹲或立,或坐或卧,身旁一瓶矿泉水,手里一块大面包。看的自如,犹如在自家书房一般,旁若无人。你要想寻找一本书,那宽大的背,硕大的头遮的书架严严实实。架上的许多书已经是二手书的模样了,看上去脏兮兮,黑糊糊,偶尔抽出一书,封面破烂已经是没有了买的兴趣,向服务员打听,敢情只剩下这一本了。这不知道是从那年开始的事,据说一开始,书店还以为这样显得人气旺,可没想到到如今也是苦不堪言。一位已经不上班的朋友告诉我,书店夏有空调,冬有暖气,他每天中午小睡之后,散步至附近的书店,找一本新近出版的畅销书开始阅读。今儿三章,明儿五章,一个星期读完一本《亮剑》,省了近30元。还有一位朋友将放假在家的孩子带到单位附近的书店,像放羊一样一放几个钟头,中午带出去吃点饭又扔进来直至下班才接。
我读书要看环境,软软的沙发,暖暖的灯光,一杯香茗,一棵香烟,这书读的舒服。在书店是看不下去的。这个推过来,那个攘过去,那有看书的心境,因此,每月算来买书开销最大。
上面所说那家民营书店,二十年前就是一间小门脸,十几年后成了省城的图书大亨,这倒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要说民营和国营就是有所不同,我曾在一家国营大书店的一个书架上看到一本书,一年都没换架,架上灰尘厚厚一层。而且畅销书、走红书不多,即使有也不对路子。而民营书店进书颇为讲究,书店老板的道行和品味很重要,看出了两种体制下的经理文化差异。当然还有责任问题。这家书店还有一绝招,将人们看旧的或者过时的图书转到自己旗下另外较远的书店,专售半价书。这个书店在市中心,极受老年人和经济拮据的读者欢迎。笔者曾问过老板,他说,如果将折扣书放在总店销售就会大大影响总店的销售,而放在另外一个小店,也不打总店的店名,反倒成了一个城市的亮点。更为凑巧的是,在这家折扣店的旁边就是一家国营书店,同样的图书放在那里一分钱的折扣也没有。服务员明白地告诉笔者,我们是国营的,就是这个价,您看着买吧。态度是好了许多,但价格却让人望而却步,便移步隔壁。
我喜欢董桥笔下伦敦小书店的风格与意境。他说,随便跨进一爿旧书铺,经常会碰到三两老头,围坐在乱书堆中,人人一副京华倦客的神情,他们说一口考究的英语,浓茶香烟,闲谈梨园掌故,市井人情,藏书趣闻,乍听恍如翻读前人的笔记杂著。
除了那一口考究的英语,我好像是在京城琉璃厂的那一家书肆里见过。
作者:董联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