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喜欢走定阜穿柳荫过王府,这是我固定的散步路数。
刚到京城的第一个周末,我就是这条路一路走来。休闲身,短打扮,步子很是轻盈。直到地安门西大街,一下子豁然开朗。彷佛掉进了人海车流,街头的喧闹和荷花市场里的安静犹如两个世界。抬头向街的对面望去,只见由东向西一条长廊蜿蜒而上。只是奇怪,一扇扇封闭的临街窗户,房不房墙不墙。
询问街头一老者:这里面是那儿,从那里能进去。
老者指指东边说:这里面是静心斋,皇家小花园,打北海公园大门能进去,这儿也行,不过是静心斋的后门。
哦!这就是静心斋?想起我读过的一部长篇小说《静窗手稿》。这是我为数不多的读了两遍以上的长篇小说,记得作者是叫常罡。里面详细描写了静心斋的园林景色。还有一位杂家朋友也曾鼓动我去看看,说北海别的地儿可以不去,静心斋一定要去。
拿到十元钱的门票,已经是下午四点半,售票员 告诉我静心斋五点半就清场关门。
一条竹林轻掩,碎石拼就的甬道,狭窄、弯曲。午后的阳光斜透过摇曳的竹影洒了一地灿烂的金黄。走进一个窄门,眼前一座亭院,已经到了静心斋的后院了。
静心斋始建于明代,当时只是普通官房。公元1759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四年扩建“西天梵境时修成皇家小园林。因为乾隆常来此处读书,所以也称”乾隆小书房”。这静心斋妙就妙在一个弹丸之地,一步一景,一处一画。同样的景致,换一个角度望去,就完全不一样了。浓缩了江南园林的精华,几乎没有一处废地。
右手就是那条从街上可以看到的长廊了。从月亮门向西望去,一座小石桥架在池塘之上。桥下一池绿水,水面漂着翠绿欲滴的莲叶。淡淡的莲香随风飘来,让我又想起儿时四合院中间的那一个大鱼缸,还有鱼缸里漂着的莲花。前园池塘之上一座正殿,檐下一大匾,上书隶字“镜清斋”,是取“明池构屋如临镜”之意而建。字体古拙丰厚,篆隶相间,甚是耐看。只是殿内添了古装照相,衣架上挂着几件皱巴巴的龙袍官服几顶红顶花翎帽。女服务员对着电喇叭喊着,大大煞了风景。
沿着长廊走去,一座房子建的很是精致。上有一匾“焙茶坊”。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归来,怀念杭州西湖龙井,仿其茶坊所建。常罡曾说,他来时还可以喝茶,尽管茶不好,但这环境与别处另有趣味。现在铁锁把门,只能透过玻璃窗,看到他书中所记得一对楹联:
“岩泉澄碧生秋色,林树萧森带曙霞。”
走过沁泉廊,见直直一杆柏树直插蓝天,树下卧立着几块太湖瘦石,随意摆放,却恰到好处,微细之处方见匠心。要说乾隆皇帝品味那是了不得,只此一处就可见其眼光独到了。想想250年前,乾隆站立在“罨画轩”前,面对夕阳西下,目光穿过金黄色的屋顶向南望去,大概又想起江南船女那吴浓软语和划桨摇橹之声吧。“一室之中观四海,千秋以上验平生。”我想这大概正是乾隆那时的心境。
虽然快到闭园时间,但园里仍然人头攒动,吆喝声不断,有些与景不符。池塘边几位游人,向池塘里丢进了一些大概是食物的东西,招得红鱼儿黑鱼儿聚集脚下。门口的喇叭响了,一个女人在喊,卷着舌头的不知说什么,大概意思是让游人退场了。
走出静心斋正门,天渐渐暗了,远处飘来一队宫灯,难道乾隆皇帝又来读书了吗?
作者:董联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