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3-03-25 21:28
艺术品收藏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化选择的变迁而改变,利用资本和建立平台进行广泛运作的藏家逐渐形成新的收藏体系和社会功能。他们同时具备收藏、研究、推广运作等身份,除了个人的收藏之外,通过建立学术体系、运营模式成为社会公共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由资本的力量去推动,寻求建立新的平台和出口。成为突破传统藏家与投资者意义的“新”藏家。
对自“85新潮美术”发端以来中国艺术生态,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繁荣发展,在各种资金背景支持下的机构和个人不仅把中国文化艺术推出去或者把国外的文化艺术引进来,更为发掘及推广年轻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支持。从中间建筑艺术中心的起始到中间美术馆的落成,赞助人黄晓华和他的伙伴们一起打造的民营美术馆及收藏模式已经初具规模。在之前与北京西山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中间建筑艺术园区管理人黄晓华谈到《市场环境下的非营利空间运营与发展》时,他讲到“艺术为政府带来了引人注目的投资机遇,要是没有最低额度的公共资助,这种机遇必将擦肩而过,因为政府的资金将促进各种典型的、关键的目标的实现。”无论政策是否会形成对艺术的真正赞助和保护,在民间总有爱好艺术的人们为此付出,在付出的同时获得真心的欣喜和快乐。同样中间美术馆的运营不仅仅是黄晓华和他的合作伙伴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在企业收藏行为之外的个人动因起着决定作用。如同他曾经讲过的:“打造创意区也好,进行文化创意的研究也好,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出去看看,去感悟,而不是像搞运动一样,单靠资本的力量一下子催生一个创意集聚区,如何静下心来,从艺术的本原入手,挖掘艺术内容的深度与丰富,才能打造出令人激动的空间。”
收藏、赞助的政策导向
今年两会的艺术家代表刘小东,提出公立收藏机构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用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个体收藏家及企业把作品捐给公立美术馆,对于当代艺术的艺术赞助和社会公益的现状,黄晓华认为:“我不是资深的藏家,时间也不长,就是谈一谈观点。我觉得这是好苗头,不单是对艺术这一件事情是好苗头,整个社会如果参与公益事业总是一个好苗头。只是说它能持续多久,能发展成什么样?跟政府的政策其实有非常大的密切关系。
这些年来关于艺术品收藏的鼓励政策一直不是太明确的,而且关于税收方面的这种支持,对于个人收藏捐赠给公益机构这都是不明确的,目前比例在整个全世界国家在这方面政策中比例偏低,这是我们的一个现状,但是现在总是开始议论了,就等着政策。但是政策出来以后一定会有很多漏洞和空子,因为大家也知道去年的时候,很多艺术机构出现一些进口报关有很多问题的事情,可能没有完全用于艺术空间和艺术机构的进口、进关的目的,有别的行为在里边,也有报道这个事件,但是不能因噎废食。应该鼓励主流机构怎么捐赠,政策应该是面对主流的,应该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这总是一个好消息。”
黄晓华的个人收藏故事
黄晓华每年的假期时间总是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中,而旅行中最让他心仪的是偶遇的艺术品。他的收藏爱好很多元。尤其是近距离、近尺度去欣赏艺术作品时,所获得的视觉经验。黄晓华讲在美术馆中观看作品基础经验,而不是通过书媒和纸媒中间隔了一个传媒资料的情况下去欣赏美术作品,会获得对过去的色彩造型经验完全不同的冲击,而这种冲击会构成了他去收藏的动机和冲动,成为收藏的基础。黄晓华说:“我看到在国外艺博会里买作品的人群,就像他们进超市拿个面包,抓一瓶酒拿回家一样,这是当地人生活的生活状态,也是在纽约看到的一个现象。
纽约每年11月的第一个周末都举办国际版画交易展会。我连续两天在那儿看到有很多大师的手稿,有很多著名版画,和版画类的艺术品,世界各地的画廊都来这里交易。纽约是最大的受益者,全美国很多爱好者、收藏者,从机构到个人,包括很有名的画家也在买一些作品,哪怕这个东西只要三,五百美金,他觉得好就买,他就像买一个心爱的小玩具一样,当时John Waker好像花800美元买了张马约尔的素描。
纽约SUSAN TELLER画廊 作品的作者当时已经是一位90岁的老者 弹一手好钢琴
说到很多年前淘到的一件得意的藏品,黄晓华说:在我逛到纽约SUSAN TELLER画廊发现有件抽象的暗调子水彩画不错,就花3000美元买走了。艺术家是一位九十岁的老先生,不知道老画家现在还在世不在。淘到这件作品,大概是四、五年前了,就觉得这个咱们旅行不可能拿太大的东西,旅行箱放不进去,大画就不要考虑了,小画可以。也有大师的东西,大师的东西也没有那么贵,那一年好像蒙克还没有被炒那么高,正好那个画廊挨着卖蒙克版画的那个展位,觉得这幅画挺独特的,就买了。买了以后画廊主给我们热情地介绍,画家九十多岁了,弹得一首好钢琴,我想应该是资深的艺术家。结果后来又在费城的 The Barnes Foundation(这个美术馆原来在郊外,参观要提前一个月预约,现在刚又新建在费城美术馆傍边)发现了这位画家也在馆藏的美国画家画册中,那个画册里都是美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画家,居然也有毕加索塞尚的作品,他的画作在里面。淘到了一个能进入美术史的画家作品其实不贵,暗自窃喜一番。大家要有意想去淘的话,每年秋天去那儿看一看会发现出乎意料便宜的好作品,包括大师的作品,而这些画廊都有百年的历史,我觉得他们销售行为可信、挺放心的。”
收藏最直接的起源在于用心去体验,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这个抽象的作品我看不懂,这个水墨的作品我看不懂,但是否用心去真诚的体验作品带来的感受?黄晓华说今年自己50岁了,那个时代从小到大学接受到教科书上有限的资料和资源,上学的时候美术教育太匮乏了,真正能打开眼界还是出国的旅行,九十年代的时候去法国看看民间美术馆的时候,看到了和之前视觉经验不同东西。
费城The Barnes Foundation美术馆 馆藏大师作品的画册
在黄晓华看来,艺术的判断和审美是两个概念:“我们不用在审美上‘懂’或者‘不懂’这个词,所谓的懂有学者、教授们,我们认为他们会比我们懂,但是我也不认为他的取向就是我应该去选择的取向,审美上不存在懂不懂,打动你了或者你有兴趣了就好,但是这种兴趣你会发现是变化的。随着时间的积累,过去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和造型,有一天你突然发现有点儿看腻了,厌倦了。就像品酒一样,可能一开始你喝一些口味浓烈的酒,越来越发现那个刺激不如那些清淡的更耐品,这也很正常。所以你的审美经验,会随着你的经历、审美阅历而有变化,这是非常正常的。
从具象到抽象,这也是很自然的一种转化,后来你要都喜欢也好,收藏也一定会扩展,有人甚至发展到收一些不明意的符号,我觉得这些事情要一步一步来,人家都说好的时候,可能我们还看不好,那就问吧,大家为什么说好,有兴趣就关注关注,看久了也许就建立自己的感觉了,就像我们以前也会看波洛克的作品。波洛克泼洒色彩的方式,可能一个小孩看了比我们还雀跃,这完全有可能。在国外我看到一群孩子能在美术馆的地上席地而坐,老师说这是什么呀?小朋友说像鸟粪,鸟粪本就是的色彩,而且是点彩,这多好玩,这样的审美不是先告诉孩子们这是一幅伟大的作品,而是由儿童的感性去生发,反观我们的美术教育是广为人知的那些说教模式。”
中间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和收藏法则
从个人审美到个人收藏进而打造中间美术馆的运营和收藏体系。作为企业赞助的中间美术馆,黄晓华很坦然的表示,一开始建美术馆之初可能有一些个人的小野心和虚荣心,很快自己就会发现必须将其克服掉。应该让专业的人去管理专业的事,要建立法则,不要让赞助人的业余的审美经历去影响这个殿堂。
中间美术馆的展览作品也成为黄晓华收藏的一个来源。,一般在展览之后,如果观众有收藏兴趣,会先让参观者或者其他的藏家们同艺术家或者艺术家的代理机构去协商购买,美术馆不能销售作品,但可以从艺术家或代理机构的收入中获得一些赞助,权当弥补办展的投入,这也是经费不足的中国民营美术馆的模式之一。
2012年开幕的中间建筑美术馆,对于黄晓华而言美术馆建立的目标不仅仅限于收藏行为本身。从自己旅行的经验中看到美术馆是西方社会审美模式的集中形态,是作为社会公益机构典型的一种存在方式。今日美术馆作为民营美术馆的范例给他很大的影响,最终和几位合伙人下决心成立美术馆,成立公益机构。
黄晓华通过一点点积累、观察、感受,接触到很多艺术家,也看到了整个社会现象,叫美术馆的挺多,但是做公益美术馆的不多。所以决定先从社会缺乏的事情做起,黄晓华说:“这件事情是一个劳神伤财的事情,两代人时间都不见得能够做出成就来,心里也做好这样的准备,至少我们要在十年以后去评价它,不要太着急地跟社会发什么声音,就是静静地去做就是了,至于它今后的影响,我们希望它永续地营运下去,而这种永续就是和社会政策、社会关注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只有社会关注才能避免掉少数发起人的影响,成为一个更广泛的公益机构,得到更广泛的赞助,它的影响才会社会化。
个人收藏会有个人的趣味和价值判断在其间,说到美术馆的运营,黄晓华讲道:“美术馆的学术二字可能需要相当多的时间和年头才能持续性地建立,才能堪称叫学术。这里面综合了捐赠者、赞助人和管理者,学术主持人,还有关联的一些顾问机构的集体智慧,美术馆的收藏必须通过学术委员会审核,形成美术馆收藏的链和线,这个判断就是一点点去做了,大家的判断是不一样的,而且这个正是趣味所在,这是这个馆之所以区别于别人的所在。
美术馆的展览面向社会,由策展人申请方案来决定的,有的策展人找到我们,有的是画家找到我们,也有我们自己想做的,这几方面要结合起来。比如去年我们对外联系渠道窄一点,更多的是由自己的艺术总监和艺术顾问去策展,未来我想应该最好是更多的策展人或者画家们自己来办展。
目前的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中青年教师的油画展,主要展览的是他在印度的写生为主要创作背景,印度这样一个社会它的精神力量,人民的宗教信仰,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并且有神奇的一些现象,一些自然的光影,神秘的氛围在画家心里的投射。”
非营利机构背后的企业赞助行为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是要盈利的,企业要盈利才能够持续发展,把企业的盈利部分作为非营利机构的赞助保障。中间美术馆的成立,黄晓华肯定的说是企业行为,但企业行为是和个人兴趣所关联的,由个人兴趣所引发的企业行为。黄晓华看来:“我们只要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就会发现发达国家在社会各种机构的构成中,有一种很重要的力量就是非营利机构,在西方社会非营利机构会得到很多赞助和支持,这种模式是一种主流模式,而我们这个社会非盈利占的比例实在是太小了,民办非盈利机构就更少。而这也是我们至少在文化建设上还远远落后,跟经济总量相对比,我们这方面还远远不够,这是和社会管理者,社会的参与人的文化习惯、生活习惯、价值观判断是有关系的。
这一对比会发现不能什么事情都用行政的和盈利的维度去考量。你只能说你有可能做成独立判断,还不能说一提非营利就是独立判断,不是的,你要做出来时间价值证明才行。我们不应该驱使所有人做任何事情都用盈利的思维,人们独立的价值判断在什么地方?作为一个机构也应该是取向多元的。关于艺术上更是需要这样的一个非营利的资金和机构去支持它,不然裹在一起就是现在这个大家不满意的社会生态。”
非营利的民营美术馆,其持续的运营资金的注入是非常重要的,在他看来:“虽然还没有筹集到让它更长远发展的资金能力,我想无论如何要支持它先走过十年再说。刚才谈到独特性和持续性,独特性就是避免单一,就是个人特点或者是少数机构的特点,能不能持续呢?我想要交给历史去检验。
现在我们去预估它,也许资金上没有问题,如果艺术取向上仅仅是延缓了生命,而没有什么价值沉淀,这种持续也没有意义;或者说艺术上搞得很好,经济上断顿了,也持续不了,所以这两者必须同时成立才有生命。
这种结论可能就是要若干年以后才能去看,我们现在赋予它什么样的光荣命题去假设它怎么样,去愿望它怎么样,想发个什么愿也没用。它就是独特唯一的,而且这就是特色,这种判断能不能持续,我是希望社会上这种东西多一点就不单一了,有诸多个独特,才能构成多元,就那么几个就是单一,就太可怜了。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私人收藏,有很多藏家,也有建了馆的,就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文明的历史。如果能永续下来,甚至不永续只成为一段历史,后人从这段历史中挖掘出了有价值的东西,也不失其存在的意义。”
在没有法律和制度保障的背景下,人们会质疑所谓的非营利机构实际上是在做自己产业的品牌或者是一种变相的炒作,在这个方面黄晓华有自己清楚的认识。黄晓华说:“赞助是一个企业行为,但是我要跟我们所有的股东和整个企业的员工都说清楚,永远不要说‘我们的美术馆’,只能说‘我们赞助的美术馆’,永远要把这个意义界定清楚,它是社会机构,它的所有权是社会的,不是个体的,个体是作为它的第一个赞助人,我们希望后面还有别的赞助人,这样它的取向就会多元,当然就算是别人来得少,我们也不会用这个资源做类似的地产品牌,因为这样的话会对这个艺术空间有伤害,我们都想清楚了。”
筹建中的基金会和资金的流向
在西方成熟的经验是先有基金会后有美术馆,而中间美术馆的基金会还没有成立,先成立了美术馆。中间建筑的运营模式是逐渐的完善和形成的。在黄晓华看来:“基金会在筹备过程中,要通过基金会实现赞助资金的管理,用基金会模式来赞助美术馆,今年就会成立基金会。
基金会的筹建状况,比筹建美术馆的时候好一些。我们基金会有法人股东、个人股东,有不下五、六家的个人和法人,比当时美术馆创立之初仅仅两家法人股东要好一些,但是这个基金会,首先它不是公益基金会,也不注明它是非营利基金会,只是说自己有这么一个组织,想成立这么一个组织,也可能盈利,也可能不盈利,但是不去界定它,但基本上如果盈了利也要往非营利去填注。
基金会的资金流向是面向社会的,围绕着美术馆,包括剧场的表演艺术,还有艺术影院,这些范畴应该都是我们艺术空间的构成部分。基金会的事务也都和这几方面的活动有关,是美术馆做为核心的文化空间。做展览就会形成收藏,也有一些独立收藏,觉得有特别的意义就去收藏。”
基金会的收藏,从现有资源的角度应该是国内为主,但是从价格来说,不好说国内外哪个便宜,我甚至认为国外很多好的作品比国内更便宜,而且便宜得多,单纯从审美上讲更令人信服。
把同级别的毕业生做个对比,同级别年龄的教师做一个对比,或者受过相同年限教育背景的专业画家做一个广泛的对比,就会发现我们的价格比人家多一个零,在美国那些研究生毕业的孩子们卖一千美金能卖掉,二千美金就很好了,一幅画,中等尺幅,假如说80×60公分或者1米以内大概一、二千美金就会很高兴,大家也会认为他成就还不小,站住脚了,如果能卖个三千美金就比较小有成就了,三千美金才两万块钱不到,这是我们一个毕业生不愿意卖的价格,我们毕业生可能都是想再翻几倍,至少是要价是这样的。而我们的藏家跟国外比是更没有经验,我也不相信他们比国外更有财力,这个市场正好是做反了,做反的结果就是不会培养出更多的藏家,不能让人家老想着这个画买了升值去投机,能不能就不投机,单纯为了审美就喜欢这么一个色彩,一个构图,愿意付一个什么合理的代价拥有它,即使它不升值,即使它贬值了我也喜欢它,可是一旦价格上卖得很高的话,这种保值的心理就会上升,会影响价值判断,一保值就会想下一步接手人是谁,又被谁能炒到什么价格,这个东西在脑子里一干扰的话收藏作品的动机可能会受到影响,变得很复杂。
我个人谈不到一个系统的收藏理念,带有很大的随机性,也没有想太多,能记录一些什么,因为和财力、精力都有关系,还够不上,但是作为一个机构来说,如果财力允许的话毫无疑问是要更关注所在地中国当下社会发生的事情,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下一个展览是“撕纸艺术”,在中国各地民间手艺里边都有这方面的表达,但是这次我们展览的撕纸这个人属于能量比较大的,也是我们艺术总监从民间挖掘出来的一个艺术家,他可以不看纸去撕,背着撕,蒙上眼睛去撕,连书法都能撕出来,各种图案造型,他这种靠心理想象和手上解读的能力,这是对于喜欢捅咕造型的人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所以下一个展览正在筹备这个展览。
后记
中间美术馆是海淀区或者是杏石路沿线形成的海淀区文化艺术大道的一部分,其他几家艺术机构各有不同,构成多元的氛围。中间艺术区比较多元,坦博艺术馆是以绘画为主的艺术品收藏馆,把徽派民居完整的搬迁到北京,有中国最完整的徽派建筑收藏。再往东马奈草地以画廊和俱乐部的形式为主。这些民间资本支持的艺术机构和项目形成的艺术区带着各自不同的背景和初衷,形成这一区域的文化面貌。
黄晓华介绍说:“文化部和北京市文化局在去年、前年都分别针对一个场馆、针对一个展览给了十万、二十万的赞助和补贴,这种资助我们觉得每一分钱的来源都是善意的,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第一是公益,除此还有价值,赞助你的价值何在,赞助不能是拉来了,是人家认为你做了好事情有意义,给你的奖赏,让你继续把事情做好,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好赞助,所以拉赞助的交换是持续不了的,是有交换输出的。
目前赞助人结构还比较窄,主要是来自两家法人股东,我自己的想法我们做好十年的支持准备,用我们自己的商业利益来保证、支持这个美术馆,看看十年以后能不能国家政策有一些对民营赞助公益美术机构的鼓励,再看社会上我们自己能不能再邀请一些其他的有志者来进入,就是这样的。”
相关链接:
作者:裴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