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3月14日,艳阳高照,童英强艺术馆、宁波华珍门艺术馆上、下午分别在上海、宁波开馆。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刘正成、影视表演艺术家张铁林、清华大学教授李象群、《中国书画博览》主编马汉跃等出席。张铁林书画(电影)艺术展、中国著名雕塑家作品展、名家书画展、海派书画展、陶瓷艺术展、唐卡佛像展、明清家具展、工艺美术展分别在两地展出。同时,两地部分馆展作品精美图录印刷出版。“海上闻人今孰是?寻思或恐到英强。紫珍堂里奇珍聚,顿觉神驰眼放光。”以民间个人力量搜妙创真,书法篆刻家童英强的传奇经历让我们像“马航”一样感到迷雾重重,但不管怎样,童英强算得上书法篆刻界的一个骄傲,他的成功演绎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和思考。
——蔡树农
在海派书坛,童英强属闻人无疑。他有极广的人脉,从政要、艺术名流,到收藏家、商人、一般艺术爱好者,善缘广结,一时无两。但却并不播弄风云,而是低调从事,以致人们对童英强这个名字是既熟悉又陌生。他始终处在公众视野之内,但却并没有大红大紫。很多时间,他反而以其低调而让书坛有些淡忘了。
他20世纪80年代末即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其“人正欲显名于海内,其身已东渡扶桑”(刘正成语),别国数年,海外艰苦创业,只是仍未忘情于翰墨。归国后,童英强基本游离于书坛之外。他选择了一种独处隐逸的人生创作方式。因而在热闹躁动的书坛,很少能看到童英强的影子。他悠闲地写字、读书、收藏。他也热心公益、扶危济困,不失古道热肠。
童英强的书法体现出新海派的味道,在帖学正脉上延宕而来,饶具书卷气和文人品格,婉约又不失风骨。从当代书史上看,海派书法的最大贡献是复兴了魏晋帖学正脉,以精致的帖学来纠正碑学的疏野,这种反拨虽然在很长时间内遭到抵制,甚或被消解,但随着时间的延展其书史意义不断散漫开来,以致我们不得不调整心态来慢慢地体味,认读并接受这种转变的潜在意义。白蕉从被遮蔽到被书坛共仰;沈尹默从误读批评到重新被人索解,都表明海派书法的前瞻性和内韧性。由此,不得不对海派书家生出敬畏来。在上海这个中国最现代、最洋化的通商大埠,书家却保持着最醇正的传统品格和价值皈依,心系书法道统,而不是在欧风美雨中,东西莫辨,数典忘祖。这无疑是一种文化根性的体现。因而,海派书法的重振是迟早的事,因为海派至今还是当代书坛的思想库,它既葆有全国最高端,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出版业,也是书坛舆论重镇之一。
童英强以悠闲的心态问学习字,这使他对书法存有一种无意于佳的超功利心境。欧阳修《论书》云:“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童英强的书法心态孰几近之。
观其字,蕴藉风雅,不事雕琢,有宋人笔札气象。他追寻的是帖学的书卷气,又间羼海派帖学的精致与婉约。从他的书法中,可以看出,他在努力使自身的帖学创作具有超越技术层面的个性化表达。求韵而不失于媚弱,求奇而不失于疏野,笔致蕴藉中别张姿致。
此外,虔心佛事,也使童英强的作品具有一种平淡超然的意味。这种心性表达就更是难能可贵了。
刘正成说他,“崛起于少年,成名于英年”。而倏忽间,童英强过知命顺之年。但他的书法却始终洋溢着年轻人的鲜活气息,毫无暮气沉闷之感,这是一种造熟之后归于淡泊之境,它既是一种书法境界,也是一种生命姿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