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和董浩认识近二十年,他为人活泼,爱开玩笑,对心里的想法也敢直白相告,是个坦诚、开朗、拥有幽默感的人。
最初见董浩是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配音工作。有一天,配什么戏我不记得了,导演带来一位谦和的大白胖子,见谁都满脸荡漾着喜兴和热情,一看就是个好打交道的人。但一张口,那纯正、浑厚的男中音却充满了正气和男人的魅力。我被吸引了,当时董浩和我在配音圈里都是热门人物。自从配音大师邱岳峰先生去世后,凡是适合他所配的角色(即阴险狡诈、刁钻古怪的)导演都会想到音色酷似邱岳峰的替代品——我。所以很多戏都离不开我,反派角色的主角往往也是我。这样一来,和董浩这个配音行当中充当正面角色或是担任旁白解说的热门人物接触就越来越多。为了赶戏我们一块儿睡过录音棚,一块儿打的回家,一块儿吃盒饭充饥……
在这期间我们还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的许多广播剧的录制工作,董浩还演播了好几部长篇小说。董浩当时不在中央电视台,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我印象里和我成为中央电视台同事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配音中,除了分配给他的主角胜任有余,他还热心地帮忙配配只有几句话而导演为省钱不愿再专门去请人来配的小角色。有些群众场面他也卖力地混在人群里跟着叫喊,一点不惜力,非常认真。有时喊完了,从配音台上下来,冲着我笑着说:“这活儿你就不能上,你一出声儿人家就听出来啦!咱哥们儿百变金刚!”我却始终被他这种敢爱敢恨的直爽和真诚所打动。我和董浩都有一个共同性格,痛恨那些满肚子男盗女娼,外表一脸正经的伪君子!
大概由于我从小和姥姥、姥爷生活,环境简单,长大又当兵、当工人,性格也直,和董浩一样疾恶如仇,所以相当一段时间我们是很聊得来的挚友。
相识的二十年里,和董浩接触最多的是1986年至1991年配《米老鼠和唐老鸭》的那段日子。那时我在中央电视台专题部当节目主持人兼编导,主持《为您服务》《祖国各地》《文化生活》等这些小栏目。配“唐老鸭”是借调到中央电视台少儿部,因为不是每天都配,所以专题部的活还得干。董浩那阵儿还没来中央台,但外边也是忙得不亦乐乎。我们俩除了看原片哈哈大笑,互相提醒有趣的镜头,还互相欣赏对方所配的精彩片段,有时不管不顾地对对方竭尽吹捧之能事。还对当时十分严厉管教我们的导演徐家察(中央电视台少儿部主任、配音总导演)和录音师王书斋两位老大姐,常常抱怨,牢骚一大堆。特别是捏着嗓子配了一通,气喘吁吁还没定神儿,导演或录音师一句“重配”,那真是火冒三丈。董浩常常比我还沉不住气,说话又不会拐弯儿,对录音师王书斋他真不客气了。“什么听不清,你听听原声,原声就是这样表达的!”“怎么味不足了,你懂什么呀,这个米老鼠是公的,就应该这样说。”特别让王书斋大姐不能容忍的是,董浩还学着她的河北口音:“不行!再来!”“还没开机,再重来!”但是,王书斋大姐还是最喜欢他,说他可爱!
令董浩发光最多的一次是1987年末的一次“六一”晚会。我、董浩和鞠萍是主持人,但我和董浩要穿上厚厚的,专门从上海定做的“米老鼠”“唐老鸭”的衣服。6月份已经热了,在演播室里,几十万瓦的灯光一烤,汗流浃背,还得背词,捏着嗓子装老鼠、装鸭子。这么热但也有人能马上让他眉开眼笑,当一群群涂着红嘴唇的孩子抱着他肥胖的身子,簇拥在他身边叫他“董浩叔叔”时,他笑得很开心、很放肆,亲亲这个,摸摸那个,好像都是他亲生的一般。
我在香港工作八年,随着香港回归也回到北京后,为再次配唐老鸭和迪斯尼北京办事处的“汉奸”发生要打官司的事情后,董浩坚决站在我的一边,大声地对所有媒体说:“‘鸭哥’不配,我也不配!”当我在家看电视,看到他搽着红脸蛋、穿着大背带裤和小朋友又跳又唱时,心里由衷地感叹:这个大肥老鼠,天生就是孩子们的好叔叔!
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李扬
作者:李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