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臻于雅静,止于至美。这是我读童英强先生书法作品的第一印象。在诸多先贤同道对其书法艺术的高论之外, 童夫人的两篇文字尤其真切动人,透过其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深度体悟到童英强先生的为艺态度、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对待创怍激情满怀、 对待事业一丝不苟、 对待生活深沉热爱、对待师友满腔真诚、对待亲人无微不至,从一件件小事和一个个细节中,我们阅读到一个全维度的书法家饱满生动的形象。也只有这样懂人生、会生活的人,才更能准确领悟艺术的真谛-艺术本就是源于生活的。
童英强先生祖籍浙江绍兴。在中国传统文人来说,这个籍贯带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绍兴这座拥有 25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来有“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名士之乡”的美称,令无数世人仰慕神往。童先生的乡土情结亦是甚为浓厚,这从他自号“山阴居士”就可见一斑。
童英强对书法艺术的酷爱生发于幼年,家学深厚,勤谨好学,以“不息书屋”别署自勉。一旦选择书法艺术,便从此绵亘一生。待年龄稍长,他得拜著名书法大师胡问遂先生为师,深受“书法之道,博大精深”的教诲之裨益,崇人品格位,重笔墨功力,遍临名帖,广学博取。在笔法上讲求宗秦、汉、魏、晋、唐之优秀传承,在神韵上受益五代、宋、元、明诸家之风神。因此,童英强先生的书法艺术天然地浸润着一种出世的宁静,保持着一种智慧的清醒。
童英强的行书作品以“线质之美”最具代表性。
其结字中宫内敛,外部散淡,在书写中表达出艺术家对技艺、法度和情绪的超强控制力,情感的张力充分体现在线条的提按使转中,使得线条外部流畅清丽, 内部筋骨毕现, 质感十足, 仿佛能够在宣纸的表面站立起来。这个特点在他的行书作品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起手的“平安”二字立体感极强,给人感觉线条仿佛是“站”在纸面一般,让人在视觉上获得巨大的审美饱足感。
童英强先生在书法线质上的独特审美,除去他遍临先贤、取法乎上的勤奋和智慧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常年坚持站着书写,在站立书写的过程中,身体略略前倾,肩、臂、手指与执笔的角度、力度,形成一组相互对抗、相互制约的张力,如拉弓至满月一般,再加之对技艺和法度的娴熟驾驭,就使得线条在宣纸上呈现出浮雕感、立体感,臻于“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至境。
英强先生的楷书怍品则以“用墨之精”引人驻足。
有着羲之兰亭诸帖摹临不下千遍之基本功,又有对颜褚欧柳钟鼎碑铭的深度浸淫, 他的楷书融帖学之韵金石之骨碑刻之势, 古意盈盈, 独具一格。既雅静流丽,又厚重古拙。从怍品看,他在书写中对用墨极为讲究-他并不是一味地、机械地使用同一种用墨技法,而是根据作品的风格、内容、形制及情感表达的不同去选择最恰当的用墨方式。 有的作品用清雅的淡墨,一色到底,散淡从容;有的作品浓淡干湿、参差错落,激昂饱满;有的作品浓墨重笔,纵横捭阖,气势恢宏……童英强先生的用墨技巧,与他的对书法作品的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彰显着他对书法艺术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这也是许多当代书家需认真汲取的优秀品质。
英强先生的隶书作品则胜在多种书法语言的融汇整合。
他的隶书作品融合了多种书法元素,这正是他博学广取的结果。篆书的结字形态、行书的行笔节奏,都和谐而巧妙地得以在隶书作品中展现。如作品《南山》联。可以看出行笔速度和节奏较快,接近于行书的方式;而结字中又有篆有隶、 非篆非隶, 探索性地将篆书的古朴和隶书的典雅融为一体。这样的创作融汇着诸多的审美诉求,无疑能给阅读者传达出十分丰富的欣赏体验。
英强先生作品的章法中钤印的运用独具风范。
他在章法中极端重视对钤印的运用。英强先生收藏篆刻多年,对精品总是爱不释手,并亲自为每一枚印章配一个自己设计的红木盒子。他对印章的收藏、鉴赏和运用,也绝对值得在本文中圈圈点点一番。在章法布局的钤印设计上,童英强讲究因形赋印、依势赋印,方形、长形、圆形、椭圆、扇面形、朱文白文……各有其处、各得其所。或首字或行尾,或前或中,或上或下,有的秾密,有的寥落,有的在作品左右两侧的留白处密集地印上满满两排,甚至还有的使用在字体的笔画内部,与墨色互相映现,很具天趣。
初次接触到童先生的作品, 我必须承认我对童书的由衷喜爱和赞赏。在作品赏读浅尝辄止的同时,我还想说说自己最难释怀的一个细节-那就是童先生的落款中“山”字的书写设计。“山阴士”的“山”字,辨识度极高,基本可以当成童英强作品的防伪标识之一了。那一竖饱蘸了浓墨,稳稳地自上一笔拖下, 在很大的落差之后飘逸地连接向地面, 左侧线内凹,右侧线外挺, 婉然一座巍峨巉岩的侧影, 而这一竖的左侧则是缓缓的山坡,大山之阴,高士独坐,画意盎然,古意顿出。风荷概言,拜观英强先生书作,若独步葱茏山林,鸟鸣婉转,溪流潺潺,竹叶松风,心旷神怡,得享安静、平静、幽静、雅静之悠游,此诚为艺术审美的佳境。
作者:夜语风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