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童英强印象

  这里我要说的是作为书法名家、 收藏家的童英强。不妨先扯得远点。 书法是一门高雅而古老的传统艺术。而细忖一下这前仆后继创造它千秋辉煌、百世绝迹的个案,无论是先前的魏晋的钟魏两王;唐初的虞褚欧薛;或是稍后的张旭、怀素、真卿、诚悬;或是宋之苏黄米蔡;元之鸥波、铁崖;明末之董邢黄倪……,倘使归纳起来,就其本职论,非官即士,非儒即释。总之,这书法似乎只是文人兼具的专利。在彼时实时享大名的书家, 抑或是以生平的极大精力用之于书法,但依旧是“第二职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即使到了与今不远的时代,我们拥有不凡的书艺、书家,但始终还少有专业的书家。我有时主观地臆测:也许是没有专业的书家而遍地是好弄翰墨的“业余”书家,这些书家正是由本具的学问打到书坛里来,使书艺建筑在学问上,乃至几千年来,令书坛百花齐放、嫣紫姹红、万千气象、美不胜收。

  也许是新时代给了书法更多的关注,有了书法专业的学府,有了专业从事书法创作的书家。队伍日见壮大、 气象日见活跃、 书坛一片热闹。 “专” 而又 “专” ,反到易于“身在庐山”为书而书。故而,这些年来做学者型书家的呼吁又不绝于耳。其实,业余也好,专业也好,在学问打底,综合修养,创新意识这几点上则是共同的、永恒的。考察古来书史,坚持这一路线者则必有大成;路途上出了岔子的其成必小。

  新时代的书家队伍,非官即士,非儒即释的狭窄通途早被冲破。工农商学兵都可以成为书坛的成员。把书法这门高雅艺术从少数人统治、占据下解放了出来,光大了起来。书法作为一门参与性极广,爱好者极多的高雅而大众的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睐、重视。倒也成了提升国民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味良药。但对其队伍的成份稍加分析:工人、农民、学子、战士成为专业书家的在今天都已不觉稀罕。唯独商界人士中的企业家鼓起了腰包而能笔走龙蛇的大乏其人。

  收藏实业家,他像是挂在墙上的时钟,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天,分分秒秒都在走,都得走,不得闲。否则就会掉队,乱套。这是我先前的臆断。其实,这比喻是,又不是。童君英强使我改变了先前这一欠辨证的,太绝对的认识。

  英强君是聪明人,他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少年时代他也迷恋于书法,且渐露头角。年轻人的敏锐视野使他义无返顾地非弃笔从商。他知道,金钱的作用是远不可低估的。当然,一旦拥有了金钱,他觉得先前的学书的精神与阅历对于他拥有金钱,其潜在作用也是远不可低估的。 二十年的奋斗, 使他成了一位大书法家、大企业家。

  收藏实业家,开明高明的都明白,这头衔不只是炫耀自己,更有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意义。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社会、为职工、也是为自己。然而,与生俱来对书艺的钟情,不能仅仅作为精神的追求,还必须物化。从而,他又一肩双担,既做一个称职的企业家, 又做一个专业的书法家。 企艺双管齐下,这宛如矫鹰的双翼拍击扶摇九天,实是缺一不可的,是应当互为鼓动、互为补充的。搞实业容不得半点闪失,攻书艺容不得半点懈怠。这不仅需要精力与勇气,更需要科学的运筹。他以南人特有的精明调配着。白天与企业共存亡,晚上则与笔砚相抵牾。古人说:断梦难续,而他居然断梦再续,且努力地使圆梦成为一种现实与成就。

  这位“不息书屋”的主人,每到夜深人静时,就是潜心弄翰时。这可能不是一种纯属对白天紧张工作的休闲,而是一种不懈的攻坚。他研读魏晋以来的名贤剧迹,他思考当今书坛热烈背后的得失,他将如今的书坛创作归为“写实主义”与“抽象写意主义”。撰文称: “我感觉到书坛有一股浩浩荡荡之气扑面而来。在现代派的作品当中表现一种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一种宏伟的气势。我觉得书法作品走向新时期无疑是积极的。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除了这一种冲动和精神外,仔细研究这些作品在激动的后面, 作品的内涵、 份量有多少?” 冷静、 客观的思考,产生的是对前景的展望,他认为今后的书艺“将是传统与发展的结合;人的思想与社会动感的结合、 中国 文化和西方文化和谐的结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这就是一位收藏实业家暨书法家以他的独特视角所做出的判断,也将成为他搏击的导向。

  英强君的书法是有很深厚的传统根底的。他尤钟情于魏晋书风,诚然又非皆出自法帖,近些年问世的魏晋无名书家墨迹,也为他提供了新鲜的养料。故其所作儒雅而飘逸,气闲而神定,有很强的把握气质的能力。从他的书作里看不出刚从白天的喧嚣与繁冗中走来,也窥视不出一星半点的商市的习气,而弥漫着清新的书卷气。 拿得起、 放得下, 令人称道。 古人有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说,以此语动静之喻来分解英强君白日事商、 月下挥翰的心境, 当有契合处。 事实上,动静原不是割裂相背的, 以静助动, 大有利于他的企业;而以动助静,也有利于他的书艺,他算是真正尝到了甜头。成功的收藏实业家是集将帅兵士于一身,但辛劳一天之后,他还为自己“压指标”,每夜再迟回家,都得认认真真,息心静气地创作三件书法作品,并且要让通晓书艺的爱妻“验收入藏”,始算过关。十年如一日,日进三件,这足以映现出英强君对书艺的痴情和执着。妻子、儿女、书法,成了他三位一体的伴侣。

  从商、从艺虽隔行如隔山,而机敏、勤奋、突破、发展应是共有的规律,不因山阻海隔而有别。英强君算是熟谙了这规律,在商海里能长袖善舞,在艺海中能翰逸神飞。吾素无搏击商海的勇气,或许这正是旧文人的迂寒气,但是我颇为他的左右逢源受到启迪。因为,他正在为一个行当里能崛起书家带了个好头。相信, 企业家里能涌现出多多的书家不仅是一个行当、一个单位里的幸事,不仅是书坛的幸事,它对社会,小到提升健康的文化娱乐、大到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何尝又不是一件幸事和好事 !? 再向远处想开去,企业家中的书法家群体的真正崛起,又将会对书坛及书艺产生何种不可估量的影响呢 ?! 我着笔,愿吾友英强君成就大收藏家、大书法家。我们当拭目以待。

  二零零一年十月三十日于海上豆庐

作者:韩天衡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