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王献之大概不会想到,他这一句即兴感慨,成为流传甚广普及程度不亚于他的书法艺术的成语。山阴道上不仅山川秀美,而且人才英杰辈出。“山阴道上”也成为绍兴的人文地标,成为绍兴人引以为豪的代称。
童先生是山阴人,号紫珍堂山阴居士,别署不息书屋,常用印有“古越”、“山阴”、“会稽”等。看得出,他对自己作为绍兴人氏充满自豪感。这种文脉传承,对一位书法家确实能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在当今的书法家群体中,童先生是有着独特优势且成就斐然的一位。
在我看来,他至少有这样几方面优势:一是得地域文化浸染,受名师大家亲授。上面说到,作为绍兴人,对绍兴的文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在学习和传承上可谓得天独厚。特别有缘的是,他的老师胡问遂先生也是绍兴人,两人是相差 40 岁的“忘年交”,同为绍兴人这一因素,无疑使得他们产生了更多的共同语言。胡问遂先生是书法泰斗沈尹默的人室弟子,就传承而言,他可以说是沈先生的再传弟子了。中国书法非常注重师出有门,传承有序,有了好老师,至少能保证在起步时找准方向,使得少走弯路。童先生以“二王”为门径,这与胡问遂先生、沈尹默先生的取法途径是相同的。胡问遂先生曾告诫童先生: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非书百遍《兰亭序》不可 ! 童先生深以为然,临了不下千遍。这当然仅仅是一个缩影,他临其他法帖同样用功,临《陆之书文赋》不下百遍,对欧阳询、智永等都悉心临摹,用心体会。 二是得典藏之便利,受经典作品的熏染。童先生是沪上颇负盛誉的收藏大家。收藏大家成为书画名家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收藏大家都有一副“火眼金睛”,眼力好,品位高,取法乎上,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上,格调便不同寻常。同时,有了近水楼台之便,可以获睹许多原件真迹,养眼、润心。
三是得经济实力支撑,可以用超然的心态把书法作为“馀事”。童先生是一位颇具实力的企业家,这为他成为一位收藏大家提供了后盾,也为他成为一位书法家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我始终觉得,古人把书法作为“馀事”是很有道理的,书法家应该有安身立命之本,一是学问根底之本,二是有稳固的生活来源,不必时时想着靠书法来换钱养家。古代的士大夫阶层有这两方面条件,其书法自有一种风清月白的神逸之气。这一点童先生也具备了。书法有金石气、书卷气之说,一个人所处怎样的生活境遇、生活态度。童先生早年就致力于书法,有很深童子功,八十年代已成为书法界的佼佼者。在经济大潮中又获得很大成功,又潜心书法,落笔自然,书作中便多了几分从容与淡定。
四是得雅玩逸情之趣,让书法追求更加充满乐趣,真正享受书法之美、书法之乐。从童先生夫人的文章中,我发觉童先生既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人,又是一位充满生活情趣,有着很高审美要求的人。他会亲赴宣纸厂定制“紫珍堂”宣纸,从原料到工艺都提出自己的要求;他与专属装裱师提出自己的特殊装裱要求,连所用绫绢也是定制的;他对印章的要求很高,多年来以收藏全国名家韩天衡、刘一闻、高式熊、陈茗屋等 4000 余方印章为乐,并为每个印章均配一个自己设计的紫檀木印章盒。这些固然并非书法艺术所必须,但从中却可以看出一位书法家对生活的艺术情趣,对物品的精致追求。书法“玩”到这个份上,也委实难能可
贵了。
最重要的是,他崇尊晋唐,以“二王”为基,旁及历代名作,涉略多家,路子正,方向对,用功深,数十年如一日,功到自然成。我与童先生也算是“绍兴”老乡了,我虚长他 1 岁,是同龄人,愿以“年近花甲,壮心不已”8 字相共勉。因为,对书法家而言,60岁左右无疑是一道分水岭, 有人在这道 “岭” 前止步不前, 甚至走下坡路, 有人则登高长啸, 更进一步, 天地更加广阔。 而后 “七十变法”,自成新格;而后人书俱老,终成大器。不用说,童先生是后者!大书手臂可预期也!
2013 年12 月21 日于西子湖畔
( 本文作者:斯舜威,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浙江美术馆副馆长 )
作者:斯舜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