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观点:公共空间理论】:阿伦特的公共性问题

2015-09-01 00:00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5—1975)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之一。她关于政治和人类境况的思考不仅具有原创性,而且深邃。在她出版的一系列著作中,《人的境况》(The Human Condition,1958)、《在过去与未来之间》(Between Past and Future,1961)以及《论革命》(On Revolution,1963),是她政治理论中最耀眼的遗产。而公共性问题是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公共性”一词源自古希腊语,它在古希腊语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能与他人合作共事,而且能够为他人着想”。虽然起源很早,但直到阿伦特的《人的境况》才对此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阐释。阿伦特的公共性研究推动了这个问题在哲学范围内的发展,后来的尤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发展出他的“公共领域”,而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1921—2002)则发展了他的“公共理性”。

  阿伦特之所以对公共性问题进行思考,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她一贯的对极权主义现象的思考。她认为个人生存的孤立状态、社会领域的兴起以及公共领域的衰落,是形成极权主义的重要因素。

  劳动、工作和行动

  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对人的行为形式做出了三种区分:劳动(labor)、工作(work)和行动(action)。劳动和工作,是为了满足必需和有用的东西,但政治生活必须排除这二者。而行动(praxis)和言说(lexis),构成了政治生活。在此想要区分的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是行动,而非劳动和工作。为什么不是劳动和工作?阿伦特采取的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因为劳动和工作不够有尊严,没有构成一种自由的、完整的生活。摆脱了生存必需,是自由的前提。而一个政治的存在,必须还要能言说。

  公共性的特征

  公共是相对于私人而言的。在阿伦特那里,“公共性”(或言公共领域)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现身/公开空间(space of appearance)。这是说,公共性意味着是公开的或可见的。在这里,人们通过言说和说服,实现政治自由和政治平等。第二是共同世界(common world)。这是一个人造物(artifacts)和制度的公共世界,它把我们从自然中区分出来。“‘公共’一词表明了世界本身…它与人造物以及人类双手的创造,与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类事务相联系”。这是公共领域的世界性,她的意思就是说,公共领域不是为某一代人建立的,它必须要能潜在地超越尘世的不朽,这才有政治,才有公共领域。第三,人们在这种公开空间中现身,既保证了公共领域的实在性,也保证了世界的实在性。因为,许多人在一个空间中现身,从各个角度看到和听到事物,却没有改变事物的同一性,也就是说,我们从多元的视角中看到同一个东西,在这种地方,世界的实在性才得到保证。

  自由、政治与公共领域

  阿伦特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逆行者,这一点从自由这个问题上可以略见一二。她认为自由,不是西方主流传统中与意志,或者内在自由相关的东西,而是一个政治现象。她所采取的策略,除了区分三种行为方式外,还区分了公共和私人这两个概念。为什么要区分这两个概念?因为在她看来,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政治,或者说,把公共领域的基本经验和前提,从包括经济、社会、个人和宗教等在内的生活领域区中分开。后面这些生活领域的事务,是为了满足生命本身的需求、欲望,因而完全是私人事务。而阿伦特所中意的是古希腊城邦,尤其是伯里克利时期。那时的“公共”或政治领域,就是自由的领域。我们进入自由领域时,就走出了私人领域的,或者反过来说,只有走出私人领域,才能进入自由领域。

  阿伦特心中的“政治”也是古希腊的。她说:“政治/城邦(polis)并非物理位置上的城邦(city-state);由于它源自共同行动和言说,所以它是人们的组织,并且polis真正的空间就存在于人们为那些目的而共同的生活之中,无论这一切发生在哪儿。”[p.198] 这就是说,政治是以空间的存在为前提的,而这种空间还是被区分好了的空间,这种区分,就是“公共领域/空间”与“私人领域/空间”之间的区分。但这种空间,又不是一个用来演讲的舞台,或者用于集会的广场,它也不是什么议事厅或者街头。因为这种公共空间/领域,是人们建构出来的。人们在其中通过言说和行动展现自己,并进行协力活动,这就是一个公共领域。由此可见,公共空间在阿伦特那里根本就不是什么诸如咖啡厅或茶馆一样的实体空间,它就是人们的言行和互动构成的场域。但这个场域也不是自然就存在的,因为只有当人们摆脱私人事务,摆脱对各自生活的关怀,而开始与其他人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时,公共领域才诞生。而这也是“政治”最原初和最可贵的含义。

  阿伦特认为这世界上有众多的人,虽然相似,但不相同,所以他们感到相互间需要进行交流,感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每个人,都可能做出一些新的或别人预想不到的事。正是这种复数性(plurality)和生生不息(natality),播下了行动和自由的种子。但行动和自由要生根发芽,还需要阳光和空气,而这就是现身空间或公共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概言之,公共领域就是一个人与其他人相遇的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建构起来的。建构就是指它不是自然的,或既定的。

  阿伦特对公共领域的这种发掘,除了前面提到的影响到了哈贝马斯和罗尔斯在相关问题上的讨论,还影响着新近研究中包括性别身份、街头行动和身体政治等相关的主题。

  作者简介:

  张钟萄(1990—)男,四川人。文学学士、哲学硕士,现在在浙大大学攻读博士。关注领域为康德哲学、伦理学和艺术哲学。

  参考文献: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进一步阅读:Simon Swift:Hannah Arendt.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9

  Arendt,Dana R. Villa (ed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nnah Arend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来源:公共艺术 作者:张钟萄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