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2-22 10:34
农历猴年到了,其实,在收藏界也有“猴”,但它叫“猴”却不是“猴”,它就是名扬中外的“北京毛猴”。
“北京毛猴”又名“中国蝉蜕”,是老北京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毛猴用蝉蜕(知了壳)和辛夷(玉兰花苞)等材料拼接而成,它毛茸茸的,通体只有四五厘米高,小巧玲珑,憨态可掬,虽然因材料所限没有面部表情,但方寸之间展现出丰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极具讽刺和幽默。毛猴作品有单个的,也有成组的,它“似猴非猴、似人非人”“以物代猴、以猴代人”,将自然界猴子的机敏、活泼和毛猴艺人高超的创造力完美融合,朴实中透出一种天然情趣。
和其他手工艺品不同,传统的毛猴浑身都是中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毛猴的发明人是一名药店的伙计,而史上第一只毛猴,是因“泄愤”而诞生的。
相传清朝道光年间,在北京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药铺里的账房先生尖酸刻薄,经常训斥打骂伙计,迫于生计,小伙计们都敢怒不敢言。一天,店中配药的小伙计又因琐事挨了一顿臭骂。到了晚上,他在烦闷中摆弄着药材,偶然发现蝉蜕具有账房先生的某些形象特征,不由心中一动,于是就地取材用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种中药)一粘,片刻一个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便成型了。小伙计看着自己的杰作,不禁笑出声来,谁想这一笑吵醒了同室的师兄们,师兄们看着这个中药版的“账房先生”连连夸赞:“真像,真像”……第一个毛猴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后来被有心人加以完善,逐渐形成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
早些年,在北京春节期间的庙会上,毛猴曾经风靡一时,几样寻常的中药,在毛猴艺人手中,剪切、拼接、梳理、定型,不消一会儿功夫,一个个朴素小巧的毛猴就诞生了,“剃头的”“推小车的”“卖糖葫芦的”“拉黄包车的”“算卦的”……简单的材料表现出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构思精巧,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自然灵动。“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的这首诗,便是毛猴盛极一时的真实写照。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