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临池管见——惜墨如金

  黄金无价,我不贪图拥有;笔墨情深,是我最终生的追求。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缺吃少穿的日子里度过,要解决练字用的笔墨纸张,全靠自力更生:翻箱倒柜,旧书废报全抖了出来当纸用,毛笔头再秃仍可继续使用。为解决“少墨”的困难,别人扔掉的碎墨块我捡起来泡在瓶子里让其“发挥余热”;门前那孔砖瓦窑里的松烟,曾是我自制墨汁、墨块的好原料;周边山上的红土、黑土也曾为我练字“献身”;至于以水当墨练字,那是我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妙法。

  找到工作那年我二十一岁。头一次领到工资,就赶紧去商店买回一瓶华山牌墨汁摆在案头,喜滋滋地观赏、小心翼翼地抚摸,总是舍不得用。练字呢,方法照旧:以红、蓝墨水兑水。只有十分必要时,才小心翼翼地倒点出来,加成倍的水进去,以淡墨来书写。

  人称水墨就像人体的血肉一样,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机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白纸黑字,天地间最朴素然而对比又强烈的这两种基本色调构成的世界,让人感到纯洁和静谧。

  古人亦常以人喻书:“书必有精神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书也”(苏轼)。“脂泽丰神气,犹佳士也”(米芾)。前人所言及的“肉”、“血”、“脂泽”等,都涉及到墨。

  在书家的笔下,墨汁与水分调和,就会变得层次丰富起来。展纸挥毫,笔毫载墨而行,用笔灵便则墨色鲜活生动;用笔合于节奏,则墨色自有神韵。笔法、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志趣不同的书法人,各以其用墨的浓、淡、干、湿、焦的变化,体现着各自的墨趣、笔下的万千气象。

  浓墨宜雄浑,淡墨宜秀巧,关系到书法风格。书史上,像苏东坡,刘墉、赵孟頫等人,多以浓墨书写,且实笔多于虚笔,丰盈多于空灵。那墨气氤氲、墨色淋漓的点画,深厚朴茂中更显空灵。人常说的润含春雨,即指这种施墨方式。

  崇尚天真平淡的董其昌、查士标、王文治他们,其笔下又是另一种气象:善用淡墨,驾虚游刃,恬淡洒脱的风韵呈现的是萧散、虚静、高雅的意境。

  当代的沙孟海,喜欢用浓墨创造自己雄强的书风,而晚年的林散之又专攻淡墨,实现着自己一生对恬淡自然、潇散书风的追求……

  “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画谭》所强调的用墨之道实乃用水之道。“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愈润,蹙笔用之则浊”(笪重光《书筏》)。在笪重光看来,破水用墨,蹙毫行笔,定会增添黑白二极之间浓淡、枯润的不同层次,会使光感更通明,气韵更生动,作品也就更富于笔墨情趣。如若一味求滋润,则过于臃肿;若一味求焦渴,则强悍霸气;若一味求淡,则又浮薄伤神……

  用墨过淡过燥则无生意,过浓过湿则骨肉痴滞。用墨之妙,在于枯而不槁,浓而不板,淡而不薄,苍而弥秀,则清莹秀色,自能悦人眼目。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将用墨“得趣”与否作为衡量书家水平的试金石。能于一个字、一根线条中表现出浓、枯之别;于一行乃至整幅作品中体现出既“淡能沉厚,浓不板滞,干不枯槁,湿不浸漶”,又得“浓中之淡”、“淡中之浓”、“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墨趣境界者,方为书坛高手也。所谓“墨不旁出”的功夫,是不可以强求,亦不可以强学的。是“非积数十年之功,不能臻此妙境”的。

  事实上,墨的燥与润,浓与枯的变化还与行笔的速度息息相关。行笔速度相对慢时,笔在纸上有瞬间的停顿,墨流多,故点画能浓,反之则枯。饱蘸墨之笔,渗化快,笔速须快;渴墨之笔,渗化慢,笔速须慢。如若该快而慢,必成“墨猪”;该慢而快,必显浮滑。

  惜墨、研墨的经历,使我逐步认识到,研究古人墨法,必须懂得其妙处,再以心灵去通会之。清书家蒋骥总结有“如槁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写之下,使墨从笔尖出”的用墨经验。我缺少经验,只有做法——先倒墨入砚,滴入等量清水搅动,令水墨充分融合片刻。再将干笔于水中浸透挤干水分后,用笔尖点水、濡墨、挥洒。如此这般,笔锋是浓,笔腹是淡,行笔起顿,笔下的点画自然具有浓淡不同的韵趣。

  由惜墨养成的习惯,我每次所用的墨量都掌握恰当。等书写完毕,笔干砚净。即使不够,也只是差一两个字少墨的问题,那也不难,用笔尖蘸点儿水继续,直到结束。而且,更淡一点的墨趣更显轻盈而空灵,给人以身心怡然之感。

  墨中虽有千般苦,墨中亦有万种情。“惜墨如金”的我,在与墨多年交流、对话、沟通的同时,墨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惜墨之情甚至超过了一切。每当我手握饱蘸淡墨之笔,在宣纸上涩行,起头几个字的水晕墨影显现出的是勃勃生机,虽然淡在外表,力却含于其中。至于渴墨之笔于纸面上如砥如砺继续前行之时,点画中的渴笔、飞白接踵而至,它们显现出的苍茫、恢弘之气象更值得玩味。那种“湛湛如小儿目睛”般的墨色书写,我也在尝试使用,并在不断的追求中体验着成败得失、奋进中的喜悦和忧伤。

  在书法人眼里,墨像中国人的黄皮肤一样,是其传承而来的本色;守墨,是爱好这一艺术者的义务和责任。我感谢老祖宗在创造中华文明的同时,创造了笔、墨、宣纸,还研究、总结出了处理它们之间矛盾的规律,为后人提供了表现自然、体察万物、抒发情感的绝妙的书法艺术,后人才有条件陶冶其中。我也感谢往日的苦难赋予我的精神财富,让我在有缘与笔墨终生为侣的同时,自乐今生。惜墨如金,不只是我的过去,它还是我以后永恒的追求。

(原载《中国书画报》2005年10月10日第二版)

作者:何伯群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