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澜沧江攀天阁村

2004年1月24日
  昨天白马雪山下大雪, 没翻过去, 住在了奔子栏。 今天一早沿澜沧江向德钦进发,  路边的树上落满了白雪,相当漂亮。上午10点前后。翻过一个山丫,便看到山脚下白雪覆盖的一个大村寨便展现在我们面前。连忙叫停车,拿出相机不停地拍了起来。听同行的当地朋友介绍,这就是攀天阁乡,我们决定进村看看。
  汽车沿乡村公路上到攀天阁,可以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攀天阁居住着7个民族,有汉族、普米族、白族、傈僳族、藏族、怒族等。这里的各个民族都融合了很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村寨建筑形式大体相似于纳西族。 在语言上,当地以纳西语为通行语言,当然他们相互之间也都精通对方的语言,光听说话,外人分不清他们是哪个民族,总以为他们都是纳西族。只有从服饰上可以将他们分得清清楚楚,因为他们各自的服饰有着自己民族鲜明的特色。这里的人民物质享受是缺乏的,但是他们乐观、豪放,对生活充满热情。我们随便进入任何一户人家,都会受到热情的欢迎和真诚的款待, 他们认为客人到家就是福气到家。
  在村里我们还了解到, 攀天阁乡又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水稻种植区。攀天阁所在之地, 最高海拔2900米,种植水稻的地方2600米,是一个高山平坝。据说,过去这个平坝是一片沼泽,在沼泽周围有黑谷。后来沼泽被开为良田仍种黑谷。20世纪60年代,农科站在此培育出“攀农一号”(一种红米),一直栽种至今。攀天阁高山水稻平均亩产600斤。这种水稻煮出饭来,色泽红嫩,口感好,味香美,所以美名四扬。从事高山水稻种植的当地老百姓,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视其为上苍赐予的宝地,对其精耕细作,犹如在大地上进行雕塑。他们以族聚落自成村寨,房屋多为木楞房建筑,房前屋后为菜园,种植着各种蔬菜。年复一年,他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原生活。
 

作者:罗小韵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