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贵州长角苗

1986年3月19日
  3月初到了贵阳, 经过了一周的无聊的等待, 主要花时间联系下去的车辆, 总算在3月11日离开贵阳。沿途采访了安顺的布依族, 到威宁草海拍了黑颈鹤, 来到了毕节的织金县。 拍摄完打鸡洞, 县里宣传部的同志说, 这里有一种苗族支系—长角苗, 很有特色, 他拿出了一张照片, 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 于是决定改变原计划, 先去长角苗寨。
  沿着绵延的群山中山间公路行走,路况极差,但路边盛开着金黄色的油菜花、粉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樱桃花,扫去了我们的疲惫,沿着石块铺设的路面我们来到一个叫陇戛的村寨。村子里散落着一排排低矮的土墙茅草房,苗女们头上缠着几尺长的木角,坐在房前用陈旧的织布机纺麻织布。穿着蓝色粗布褂子的男子们则挥舞锄头、吆喝着耕牛在田地里劳作。这就是“箐苗”人,又被称为“长角苗”,有4000余人,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与世隔绝,甚至连婚姻至今还是在本民族内缔结,过着神秘而古老的部落式生活。
  村子里要跳花坡,姑娘们头一件事就是束一个美丽的巨大发髻,这发髻都是用一支长角木梳和亡故祖先的头发,再加上黑麻毛线盘成。据说发髻盘得越大则越美。这种独一无二、重达10多斤的奇特头饰,也是“长角苗”这一俗称的由来,披散下来的长发竟有3米长。我们亲眼目睹整个“梳头”过程。 苗女梳头时, 要由村里的姐妹们帮忙,把长发盘绕在大木角上;接着,用一束长长的白色毛线在发包上扎成一个草花头字型的结,使劲束紧,一个发髻就束好, 干净利落。
  接着, 梳妆完毕的姑娘拥到了跳花场,  那是在寨里一个较平的山坡,花场的中央栽插着一棵花树,青年男女们围绕花树吹起芦笙,跳起舞。由于头上顶着巨大的发髻,脑袋不能随意摆动,上身挺直,主要靠腰部和腿脚的舞动产生变化,舞蹈的节奏较慢。这之间, 陇戛苗族的三眼箫、口弦、木叶、唢呐、芦笙、牛角等本民族的乐器轮番演奏,展示着奇异苗裔的音乐艺术体系。
  长角苗现在仍然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上身是白底蓝花的蜡染短衣,下穿黑底、红白横边的百褶裙,身后还拖着条画绣片,身前挂一个羊毛毡护兜。路边檐下晾晒着摊开的麻杆,其撕剥下来的麻丝经过古老纺车横编竖织就成了厚实的麻布,经过苗家女子的一双巧手配以蜡染细白布,便可缝合成别致的苗装。苗寨里女孩五六岁就要学绣花,八九岁便操持着学蜡染,先是用扁平的蜡刀点蘸蜡液,在细白布上勾画记熟的图案,然后将画好的布放入染缸染色,再用水煮去蜡,一块上好的“花布”便呈现出来了。

作者:罗小韵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