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每一页雕版的字里行间,
探寻古人的优雅。
他是姜寻。
深秋的杨梅竹斜街有些清冷,
走到一栋两层高的西式小楼前,
可见模范书局四个规整大字,
巍然镌刻进建筑的肌理中。
踏进门来,
初建时的老房梁,
深木色旧书架,
古朴的线装书,
让人恍惚间穿越到了民国。
书籍装桢设计家、诗人、画家、
出版人、古籍雕版收藏家……
很难用一个身份概括书局的主人姜寻。
但他做的每一件事,
都是在寻找古人的优雅。
他曾用千年古宣手工刷印
与雕版残片装饰自己的诗集。
他成立过中国第一个民间雕版印刷博物馆:
文津雕版博物馆,
他开办煮雨山房工作室,
以一己之力扶植雕版手工艺人。
而他一手打造的模范书局,
更是复原了民国的优雅所在。
三年前,
姜寻第一次寻到这儿。
老楼所在的杨梅竹斜街,
在民国时是有名的“书局一条街”,
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开明书局等,
七家出版老字号都设在这里。
老楼的门楣上,
还依稀可以辨认出“发行部”的字迹。
姜寻当时就决定,
要在这里重新打造一家书局。
其实多年以来,
这座楼都是当做居民楼使用的。
姜寻带人拆了二十多天,
才让老楼露出原来的面貌。
看着古旧的顶棚、墙壁,
他对自己说,
“这个地方太美了,
我一定不会动它一分一毫。”
为了和旧建筑相匹配,
姜寻找来了一些老门板当地板,
沧桑的木纹踩在脚下,
他觉得踏实。
书架、桌椅特意选了民国的老家具,
就连随意挂一张地图都是民国的、
1936年的地图。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装着故事,
让人怀恋起旧时光。
店面的名字,
姜寻也取得格外讲究。
“模范书局”,
活字为“模”,盛器为“范”,
意为承载着文化的历史记忆。
书局里出售的,
有《浮世绘聚花》、《中国古籍文献拍卖图录》
等高冷的艺术类书籍,
也有姜寻自己设计的线装书,
以及表面刻着的三字经的文字魔方。
书店的二楼,
收藏了徐志摩、鲁迅等人的民国初版书,
满满的怀旧之感。
当然,
“模范书局”并不只是一个
贩卖情怀的小书店。
在侧廊用药柜改造的架子上,
摆放着姜寻收藏来的印刷雕版。
北宋孤本《草窗韵语》的雕版,
就在其中。
那些泛着年代感的雕版,
才是姜寻真正的宝贝。
从最初收藏古籍碑帖,
到一块一块收藏雕版,
喜欢上就放不下了。
至现在,
姜寻已经收藏了3万多块老雕版。
“我对雕版的热爱,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是从汉字入手,中国文字是有载体的,我一直认为,雕版是书籍的母体,只能有一个。”
在姜寻的煮雨山房工作室,
200 多平米的空间,
像是一个充满古意的小型博物馆。
在这里,
还可以得见完整的古代刻书的过程,
工匠们兢兢业业地雕版、装订、印刷,
而姜寻依旧恪守着昔日文人的作风,
校点、批注、补刊。
每每说起丝网印刷、宣纸、老雕版残片,
姜寻总有说不完的话,
仿佛在絮絮叨叨说着自己的孩子。
“我收的这些古董雕版,历代延续下来,像古老的山脉一样,它可能动不了,但成为一种原始的存在。”
荣获“中国最美的书”图书奖的
《姜寻诗词十九首》,
每一本的封面都装帧着一块
清代早期的雕版残片。
这样的雕版残片他有几麻袋,
遇到喜欢的书就装饰在封面上,
每一本书就有了独一无二的价值。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雕版手工艺,
2009 年,姜寻与国家图书馆合作,
开设了文津雕版博物馆。
三年半的公益展出时间,
一批又一批人来到这里感受雕版的美。
在姜寻工作室的一个房间里,
戴着围裙的师傅正在一块梨木上
以刻刀一笔一划地雕刻文字。
还有年轻的小伙子拿着刻刀,
在版子上练习刻字。
尽管很少人愿意静下心来做刻工了,
姜寻还是舍不得放下这个事,
不断地寻找老雕工,
培养新学徒。
看着那些从历史深处苏醒来的雕版,
抚摸着那些深深浅浅的文字刻痕,
他的心是柔软的,
仿佛走进了一处文明的深处,
感受到灵魂相触的动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