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仙鹤,作为自由、吉祥和长寿的象征,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喜爱,且极早地进入典籍和文艺作品之中.如《易》有“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的记载。《诗》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吟唱。在绘画中更是屡见不鲜了。
现展示在观众面前的国画《鹤乡》,系出自丹东籍的著名花鸟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辽宁画院副院长杨德衡先生之手,这幅佳作不落窠臼,别出新意:它摒弃了鹤与松相依傍的“松鹤延年”的传统立意,它告别了“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构图模式,而是把鹤还原于自然,从中凸现它“湿地之神”的本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萧瑟的秋风中,曾经在大地上跃动的虫豸,纷纷逃遁得无影无踪,而一对丹顶鹤依旧勺望着它们的故土,瞧,雄鹤恬然立于泥淖,雌鹤依偎在其身后,它们在享受着亲昵,享受着轻松,享受着生命赋予它们的一切欢愉。这白白的羽毛黑黑的翅膀,再加上红红的头顶构筑的精灵,雄踞于水天之间,又与水天融为一体,水和天都是它们的驿站,又都是它们的归宿。这不能不令人联想到人世间,想到了生死不渝的爱情,还有地久天长的友谊。
真正的艺术不能与人和人生绝缘。
杨先生之所以敢于独辟蹊径,除了得力于深厚的功底,更仰赖他师法自然和对艺术真谛的探寻。六十年代,他在鲁美求学就专攻工笔花鸟,八十年代以来,虽仍以花鸟为主,却只对仙鹤情有独钟,并以画鹤蜚声画坛,为了却毕生的心愿,他曾十多次云游四方,与鹤结下不解之缘,他去过辽宁的盘锦,吉林的向海,黑龙江的扎龙,江苏的盐城,在这几处鹤的聚居地,每次少则盘桓三五日,多则滞留数十天,可以说,他对鹤的形体、习性乃至情感都了如指掌,鹤至于已成为他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因为有了丰厚的生活底蕴,每站在画案前,杨德衡先生已是意在笔先了,他在描摹自然时心灵回归于自然中,进而在心灵回归时发现自我。是的,必如此,才能造就真正的艺术家;必如此,才能诞生真正的艺术品。
杨焯兴
1996年4月17日星期三《鸭绿江晚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杨焯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