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生活的启示

  花鸟画创新问题,是大家经常谈论的老题目。虽说花鸟画的艺术语言较之其它画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我以为花鸟画的创新问题,首要的仍旧是生活。本文就十几年前的旧作《稻香季节》谈谈生活所给与我的一些启示。

  六一年深秋,我在学校农场里劳动。晨曦,露气浓重地罩着一望无际的稻田,突然,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使我毛发悚然。不久这声音渐渐消逝,待我仔细看时,原来是一群白鹳腾空而起……在这一刹那,我仿佛闻到那沉甸甸的稻穗溢香千里,虽然,当时我没有画这幅画的想法,但这强烈的印象却驱使我迅速在小本上,勾了一个记录印象的小构图。这件事的余韵一直延续到毕业前夕。搞毕业创作时,我画了许多草图,但都不满意,唯有那已事过三年的印象却越来越强烈,时时敲击着我的心扉……如果说这幅画去的了一点成功,首先是至诚的生活打动了我。

  毋庸置疑,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是进行艺术创作的源泉。画论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大自然和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和师法的目标,这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中得心源是画家对生活和自然深刻观察、研究基础上的艺术构思。因此,我感到强烈的生活感受并非是艺术创作。由生活的启迪到艺术作品的成就,这中间还需要一段画家进行艺术生产的过程。所以,不论一个画家的技法多么谙熟、多么精通,如果没有生活给予他创作的乳汁,那么,他将无法哺育艺术之子。我在创作《稻香季节》时的灵感爆发点,是那群惊飞的鹳,是这种静中的“动”唤起了我对现实以外的遐想……艺术创作不是摄影,即使摄影也有取舍。事实上,当时的稻田是欠收的。国家处在困难时期,人欢马叫的丰收场面只能是艺术想象。那么,如何用花鸟画表现一派生机?我感到作品的完成,实际上是画家世界观和艺术观的忠实写照。王维说:“借景抒情”“状物言志”的道理也正在于此。

  中国画讲究意境,要画有尽而意无穷,给观者以想象的余地。有了生活感受。这是创作的契机,如果画家不从内容出发,以匠心独运的艺术情感去自辟蹊径,是不会创作出耐人回味的艺术境地来的。我画《稻香季节》草图时,国家经济开始好转,但仍很困难。如何用花鸟画鼓舞人民同大自然、同帝修反斗,这是我当时重操旧念所想的。

  我所画的是稻穗成熟开镰收割的情景,一群白鹳被惊起飞去……要不要画人呢?思虑良久,觉得即是花鸟画还是应以花鸟为主,没有人要感到有人。所以,花了大片稻地和肥壮的白鹳,于空旷中续埋着“弦外之音”留给观众去弹奏……

  之所以谈了这样多,目的在于强调生活,“创新”更要在生活中搜寻。技法上的创新是必要的,我们祖先在花鸟创作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应当珍视。对传统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能“泥古不化”。绘画实践中,我力求在保持工笔花鸟画主要特点的同时,尽量做到花鸟画与山水画相结合;工笔与写意相结合;重彩与水墨相结合;中国画与西洋画相合。以求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失宗。创作中,我是坚守“内容决定形式”这一信条的。为“新”而新,在形式上变来变去,或一味的求“奇”、求“怪”以充其新,顶多是昙花一现。

  当然花鸟画的创新,很需要一番胆识。艺术创作“贵在有胆”,但“胆”要来自生活。没有丰富雄厚的生活底蕴,没有刻苦深入生活的求实精神,“胆”与“新”就无从谈起。

《辽宁美术界》报1982年10月6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杨德衡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