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瓷的诞生”亮相法国普罗旺斯
编者按
摄影:Philippe Pralliaud
应中法方组委会盛情邀请,艺术家白明加盟“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展,他为展览带来作品“瓷的诞生”,这件作品继亮相南法的梵高之城阿尔勒IRA中心之后,近期在普罗旺斯的萨拉贡美术馆展出。
“瓷的诞生”运抵梵高之城阿尔勒IRA中心
“别处即此处”装置艺术法国展是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在萨拉贡美术馆的开幕式上,阿尔卑斯-普罗旺斯议会两位副议长Brigitte Reynaud女士和Clothilde Berki女士同时宣布了2018年该美术馆的大展-白明个展,萨拉贡美术馆馆长伊莎贝拉则表示,美术馆是一座近千年的教堂改建,布展时将白明的作品“瓷的诞生”放在美术馆的入口,隐喻着“瓷”以“另一种形式”与美术馆对话,预告着明年陶瓷与绘画大展的来临。
“瓷的诞生”展览海报
阿尔卑斯-普罗旺斯议会两位副议长Brigitte Reynaud女士
宣布萨拉贡美术馆2018年的大展——白明个展
集装箱装置展览是一种前所未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每个参展艺术家对集装箱进行创作,赋予集装箱全新的概念。艺术家白明的作品“瓷的诞生”以仁爱、宏观的视角诉说着粘土的另一面,关于自己的创作与生活,也关于他者的历史与生命,体验着时间的细微与永恒……粘土在艺术家的思辨中展现出温厚的品性,透出“宇宙的律动”“平衡”和某种从容。在展览现场,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集装箱,内有一方土堆,上面有着各式制瓷工具无规则的摆开,像一个内闭窑炉或切片的制瓷场景。
艺术家在告诉我们:“瓷从这里诞生”。
“瓷从这里诞生”
关于陶瓷,我们印象中多是“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的精雅形象,可当我们回溯它的本质,实为瓷石粘土,它要经历开采、碾磨、淘洗、炼制成为瓷泥,再经拉坯、利坯、上釉、装窑烧制……以泥塑身、以金利身、以火炼身,传统制瓷工艺有72道工艺之多,这个漫长的转化过程凝聚了物料与人心消耗,浸润了人的体力、心智与情感,以及长时间心与手的塑造与琢磨,精雅的瓷是人极致追求的精神物化。
展览现场
可我们是否想到这个漫长的精益求精的过程里有多少过程的失败与物料的废弃,有多少意志的坚持与永不满足的尝试,《瓷的诞生》可能要呈现便是这一过程里的表与里、文与质、物与史。
粘土、竹筐、铁锹、坯粉、匣钵、瓷片、利坯刀、毛笔、草鞋、竹椅……散乱的展开依靠、斜躺、堆叠。它们的每个都有不同的身形与表情,但没有一个是“完美无缺”,它们是精雅瓷器背后的故事,它们的组合像一个对制瓷过程的祭祀场,有对器物之外的精神集纳。
法国纪录片导演拍摄布展过程
联想几百年来一箱箱一船船完美的中国瓷器被运往欧洲受到宫廷与贵族的热捧,《瓷的诞生》集装箱也通过海路走过以前的航道,随后运抵普罗旺斯,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回望,《瓷的诞生》里没有一件完美的瓷器,也没有人的在场,却充满了历史的痕迹。
展览的主题“别处即此处”也提供给观者思辨的可能,白明以仁爱、宏观的视角诉说着陶瓷的另一面,关于瓷的诞生,以及这个过程里面他者的历史与生命,在思辨中展现出温厚的品性,透出“时空的平衡”。
展览现场
艺术家Chantal Saccomanno参与布展
法方组委会主席亲自参与“瓷的诞生”的布展
艺术家Anilore Banon在“瓷的诞生”前合影
接下来我们分享艺术家自己的创作感想:
我们做陶瓷的时候会切割下一部分坯粉,坯粉在我的工作室堆积着,我常常会在它面前端着一杯茶伫立走神,看着光影在坯粉上漫过,你眼睛明明是直视着某个细节,却不聚焦,思想弥撒漂移。
我为什么会这样?我看到这朴素的泥土竟常常让我肃穆和充满敬爱,是因为它曾是精美作品的一体同胞,这个同胞一部分成长了,另外一部分还成为泥土。
而你看到这些泥土并非路边简单的泥土,它是和我们人的选择、情感、工具心手相应中发生了长时间的关系的坯土,这种震撼我特别想组合这所有陶瓷成型过程中涉及到的工具和环节集合在这里让大家看到,让它们也进一次殿堂。
我总觉得我是可以透过松弛的坯粉进入到它的内部并与之拥抱,是这种关系让我对关系里面的核心充满向往迷醉且常常是自己感动自己,这种自我感动让我觉得个体生命真实可靠。
——白明
左一省议会副议长Brigitte Reynaud、左二佳信海坛控股集团总裁林正佳先生、左三“别处即此处”出品人郑俊女士、右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全委会主席让·欧杜兹先生、右二萨拉贡美术馆馆长Isabelle Laban Dal Canto女士、右一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副主任张芝兰在艺术家白明的作品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