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音乐原动力:熊宁辉的联觉艺术 Driven by Music: The Synesthetic Art of Ninghui Xiong

  编者注:2017年10月,艺术家熊宁辉应美国联觉协会会长卡罗尔·斯特恩(Carol Steen)邀请参加在哈佛大学举办的第十二届全美联觉学术研讨会,他的发言题目是《论音乐空间联觉性超结构的研究》,现场学术主持人是美国艺术评论家、纽约茱莉亚学院艺术史教授葛丽塔·鲍曼Greta Berman,那次精彩的演讲所引发葛丽塔的评论,也是缘由这次的会面。

  像任何优秀的艺术家那样,熊宁辉的艺术是独特的,他的绘画有别于任何艺术家,他的杰出作品深深地表达了他对音乐、自然和艺术的理解,反映了他的感受、体验和追求,熊宁辉的艺术与理论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并且受邀在中国和国际上的许多大学和会议上发言。

  熊宁辉的绘画主要基于他对声音联觉色彩和形状的艺术表现;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画他所听到,而且非常着迷于这种绘画。像我研究的其他联觉艺术家一样,熊宁辉意识到单纯地画出音乐是不够的,他认为有必要对联觉的艺术表达进行解释,为了展示出他清晰的、准确的方法,他曾经做过各种测试,并绘制出来,在各种学术研讨会中介绍他绘画创作思维演变过程。

  在思维方式上,熊宁辉有着他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相信中国艺术、音乐和诗词是可以以联觉的方式整合成为一体的,也许书法艺术上也是具有某种联觉含义的。传统上中国书法是有形象、有动感,通过触觉唤起词汇与情绪,尤其是它自然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在中国书法家的笔画通常会被看作是书法家意念的延展。盲从地复制自然的是对创作的缺失。熊宁辉在本人的文章和讲稿中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看待联觉的。在我看来,他指出了观念和文字的联觉性在中国存在了几个世纪。熊宁辉的艺术修养得益于他的父亲,也更多地得益于他的有书法绘画背景的两个祖父。他的祖父熊连城是一位美术教师、画家,他的外祖父赵廷芳是一位篆刻家、书法家(中国古典音乐“流水”是熊宁辉近期绘画创作灵感的来源,其的绘画作品中“流水”两字就是赵廷芳书写)。

  一个生动典型的例子就是熊宁辉的绘画作品《致张羽-听香堂》,这是他对这位以诗歌的方式表达其联觉含义的中国早期联觉诗人的敬意。张羽(1333年-1385年),元末明初诗人,诗作《听香堂》:

粲粲岁寒花,幽香静中起。

人皆待三嗅,子独受以耳。

辑彼琼瑶白,长谣自为喜。

声中岂无香,闻觉无异理。

更愿息声尘,色相同一委。

无闻亦无听,冥然混沌始。

  熊宁辉选择了圆形的画框上,对他来说这是他看到的香气的边界。在他绘画表达中,他阐明了闻到的也可以是一种声音。

《致张羽-听香堂》布面油画,熊宁辉,2018

  熊宁辉基于西方古典音乐家的音乐录音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其中就有根据阿尔弗雷德·科托(Alfred Cortot)演奏的《肖邦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的《肖邦前奏曲中的风景》系列绘画,2011年到2013年创作完成。

  高山、天空、云彩是他听这些前奏曲时所看到和感受到的表现方式。线条、方向、形状、颜色以及运笔都很明确,但在每部作品中的运用又是不同的。它们汇集了(不是模仿)联觉艺术家卡罗尔·斯特恩(Carol Steen)和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真实的联觉艺术表现,以及惠斯勒(James McNeil Whistler)隐喻的联觉艺术表现。这些线条和形态不禁让人想起20世纪30年代神经科学家海因里希·克鲁弗(Heinrich Kluver)发现的联觉人绘画特征即"形式常数"(Form Constants),我在过去的论文里介绍过。

熊宁辉手绘的"克鲁夫形式常数"(Kluver Form Constant)

  熊宁辉大多数肖邦前奏曲的画作都给人带有柔和的边界、模糊的花形的视觉感受;然而《作品第10升C小调,甚急板》,运用尖锐的、跳跃的、愤怒的线条去突破;《作品第13升F小调,慢板》,具有更柔和的惠斯勒式的中国写意风格;《作品第14降E小调,快板急板》,让我想起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现在我确信他是联觉人)。熊宁辉绘画中的具有Kluver“固定图案”(Form Constant)的一般特征,与那些联觉艺术大师一样运用了相似的绘画词汇,为的是在平面上展现动感,与音乐的动感和自然的动感相一致;但也有许多中国书法的特征,这是他那些联觉性的绘画中所独有的。

熊宁辉布面油画《肖邦前奏曲中的风景,源于作品第10升C小调,甚急板 》

熊宁辉布面油画《肖邦前奏曲中的风景,源于作品第13升F小调,慢板》

熊宁辉《肖邦前奏曲中的风景,源于肖邦前奏曲作品第14降E小调,快板急板》

  熊宁辉至少从2006年就开始画音乐。他最初的素材来自西方音乐,包括肖邦(Chopin)、巴赫(Bach)、莫扎特(Mozart)、布里顿(Britten)、瓦格纳(Wagner)、弗雷(Faure)、勋伯格(Schoenberg)和拉威尔(Ravel)。但是也有显著例外,就是他2017年的《流水》系列绘画,表现用古琴演奏的中国音乐(“流水”二字是熊宁辉的外祖父赵廷芳所书,在前面谈到过)。对于这个作品,为了更好地表现流水,熊宁辉在油画布上采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去创作,从这个作品中我看到了他试图脱离平面的表现。

熊宁辉《管平湖演奏的琴曲流水音乐空间联觉超结构》,赵廷芳书法

  总之,需要在此说明,我一直对西方艺术史上那些著名的联觉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进行系统研究,包括真实的或隐喻的联觉艺术,这就帮助我领悟中国书画艺术联觉实质,去理解和欣赏熊宁辉这位具有表现力的创新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一个以音乐为其艺术创作原动力的艺术家,他是一个以画西方古典音乐为主的中国艺术家。

  熊宁辉告诉我,他的绘画目标是让音乐成为他绘画的原动力,他尤其谈到了巴赫(Bach)、莫扎特(Mozart)、肖邦(Chopin)和德彪西(Debussy)的音乐。

  我期待看到并且听到熊宁辉的下一个创作。

  葛丽塔·鲍曼Greta Berman,2018年7月


  葛丽塔·伯曼简介:葛丽塔·伯曼(Greta Berman),美国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艺术史教授、联觉艺术研究专家。197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79年至今在纽约茱莉亚学院人艺术史教授,学院艺术协会会员、国际艺术批评家协会会员、美国联觉协会理事。

  其主要合作策划的艺术展包括:“联觉:艺术与思维”("Synesthesia: Art and the Mind," with Carol Steen, McMaster Museum of Art, Hamilton Ontario, 2008.)。

  其主要出版的专著包括:《消失的年代:纽约城市壁画,1935-1943》 (The Lost Years:  Mural Painting in New York City Under the 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s Federal Art Project, 1935-1943);理想与现实:美国绘画的背后,1940-1960》(Realism and Realities: The Other Side of American Painting, 1940-1960);《联觉:艺术与思维,2008麦克玛斯特艺术博物馆》(Synesthesia: Art and the Mind: Co-editor and Author, with Carol Steen. McMaster Museum of Art, 2008);《牛津联觉手册第34章:联觉与艺术创作》(Chapter 34 "Synesthesia and the Artistic Process." Co-author with Carol Steen,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ynesthes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熊宁辉简介:熊宁辉,油画艺术家,音画联觉艺术工作室主持人,中国音乐图像学学会理事,第六届艺术与科学国际联觉大会组委会中国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绘画创作常以音乐为主题,从分析个人心理感受和联觉现象入手,探索音乐视觉化、视觉艺术音乐化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曾荣获2006年第13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2016年北京国际联觉艺术展国际艺术城市基金会金奖。2007年他在北京保利剧院曾举办《音乐与绘画》熊宁辉油画个展、2013年在国家大剧院展示《肖邦24首前奏曲的风景》系列油画作品、2018年在第二届国际联觉艺术展(西班牙)TEKNESYS II唯一入选的中国艺术家。自2008年,他先后在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复旦大学等各大剧院、美术馆、高校举办了《画出你心中的音乐》系列讲座及实验绘画课程;他是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音画联觉创意绘画工作坊》系列活动学术主持,2016年首届中国联觉艺术展论坛-跨地域的联觉调研项目发起人,2018年第六届国际科学与艺术联觉大会平行项目《波莱罗工作坊》主持人。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研究论文,包括国际音乐图像研讨会、国际科学与艺术联觉大会等。

  备注:

  1.卡罗尔·斯特恩(Carol Steen):联觉艺术家,美国联觉协会联合创始人、会长。卡罗尔·斯特恩是艺术史上第一个将自己的联觉体验画出来并且与神经科学家共同研究这种生理现象的艺术家,联觉艺术一词由此得名。

  2.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美国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她强调绘画的动感与色彩的结合,其艺术造诣在艺术史上是非常独特的,她声称这与音乐的激励、与联觉相关。

  3.惠斯勒(James McNeil Whistler):美国印象派绘画大师,他经常以“夜曲”、“交响曲”来命名他的绘画,用造型与微妙的色彩技法给人带来绘画的音乐性,以隐喻性的联觉艺术表现而著称,他的绘画系列《夜曲》直接启发了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去创作他那同名交响乐《夜曲》。

  4.海因里希·克鲁弗(Heinrich Kluver):20世纪30年代著名神经科学家,发现的联觉人绘画的特征即“固定图案”(Form Constant)这些图案包括网格状(蜂窝、方格、三角形)、蜘蛛网状、管道状、螺旋状。产生这种非常类似的生理机制一般被认为与视觉神经系统构成有关,特别是与视网膜的形成和视觉皮层柱状结构相关联,如果这种激发在视觉皮层是沿着直线传播,就会看到这种类似“固定图案”。

  5.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瑞士文学之父,同时也是诗人、画家,他的许多表现大海的作品具有极强的动感,与表现主义大师蒙克有许多交往。

作者:葛丽塔·鲍曼,Greta,Berman,翻译:张卫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