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今天要介绍一本书, 名字叫《哗众取宠》, 作者是英国当代艺术家格雷森·佩里, 他是艺术伦敦大学校长, 2003年曾获得英国当代视觉艺术大奖 “透纳奖”。
本书开头就讲, 我们很容易对艺术及欣赏艺术没有安全感, 就好像如果没有足够的学术和历史知识, 就不能欣赏某些艺术品似的。这本书作者最想表达的是, 其实任何人都可以欣赏艺术, 任何人都可以在艺术中生活。
《哗众取宠》
作者:格雷森 · 佩里
译者:祝小兔
当一个人第一次走进当代美术馆就期望马上理解艺术时, 可能会对作品感到困惑甚至愤怒, 就比如不懂古典音乐的人去听了一场古典音乐会的演奏现场, 然后便说 “哦, 这就是噪声”。但使用一些正确的方式, 我们会发现自己能够理解或者欣赏它。想要达到理解艺术的层次是十分困难的, 因为你虽然可以在智力层面快速接纳事物, 但在情感和精神上的融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有些人会疑惑, 刚才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欣赏艺术吗, 是的, 但想要理解它你必须活在艺术里, 如果一开始就抱着反正我看不懂的心态, 把自己拒绝在艺术的门外, 拒绝学习它, 那么永远都不可能理解艺术。
现在市面上那么多关于艺术的书, 而且很多都是晦涩难懂的艺术理论书, 这让许多想通过学习艺术提升自己艺术修养的人无从下手。有没有一本文字没那么多且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书来帮助我们学习艺术, 让普通人快速入门, 这里我建议可以从这本书《哗众取宠》开始,而且这本书也可以帮助从事艺术的人对艺术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不是讲什么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书, 全书非常美观,中途经常插入一些作者画的插画, 阅读起来特别轻松。读完这本书哪怕你从未学习艺术, 以后你去了艺术馆将不会一脸懵逼, 你会理解为什么他们做的稀奇古怪的东西却是艺术, 因为它将教会我们一种思维。这也是我学习艺术认为最主要的一点, 学习艺术的目的并不是能够记住多少名画作品或者艺术家的名字, 甚至我个人有时觉得艺术家的作品想表达什么都是次要的, 不需要记那么多。最主要的是学会艺术思维, 从而帮助我们提高看待生活事物的一种思考方式, 我们总有一天会忘记曾经拼命背住的那么多艺术家的名字和作品的年代, 但是通过艺术获得的思维及审美能力却会对我们终生受益。
格雷森 · 佩里
大众都有坏品味
嗯, 接下来我们开始正式聊书中的内容, 从第一章开始, 标题为 “大众都有坏品味”, 重点讲的是作者认为大众的品味是可以经过培养的, 如果一个人经常看好的作品和经常看坏的作品, 都会对其一种产生喜爱。
纵观历史, 由于艺术世界自身的封闭性, 它对外界并不关心。实际上,艺术世界与大众的关系一直都十分紧张。因为艺术家, 美术馆, 评论家, 商人与收藏家所形成的圈子没有那么需要来自公众的意见。而现在情况有所变化, 大众也有可能影响艺术史的进程。美术馆仍是艺术世界的重要场所, 但通常依靠向观众收取门票或是社会企业的捐赠金来维持公共运转。 当然, 还是有很多非常成功且不需要公众基础的艺术家, 对他们来说, 由艺术家, 商人和收藏家组成的封闭圈子已经完成了所有工作。其实就他们一小群人找了一个场地办了一场派对,这类艺术家也就不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可。
事实上, 若无需公众花钱买账或者满足他的自尊心, 艺术家也不需要公众认可他的作品。所以, 格雷森在书中引出了关于品质的问题, 这是与艺术有关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们如何辨别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 今天我们判断艺术的标准有哪些? 谁能决定一件艺术作品是否可以被评价为好作品? 等等这些问题。实际上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许多判断方法都存在问题, 用来评估艺术的标准也相互冲突。因为, 在艺术的世界中, 人们的意见几乎是相互矛盾的。
如今判断一件作品的美学价值标准, 已经掺杂了一些保守的, 不可信的等级观念, 还受性别歧视, 种族主义, 殖民主义, 阶级特权等影响。导致艺术理念极其复杂, 那么我们对 “美” 的观点从何而来?
我们对“美”的定义源于熟悉度
意识流文学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说:“只有透过华丽的金色画框, 我们才能看到美”。他的意思是, 我们对 “美” 的想法是有条件的, 我们定义美的时候并不是追求美的内在, 而只是习惯于通过曝光与强调来做出判断。他认为人们对 “美” 的定义往往是一种熟悉度, 是对我们已有的观念的强化。比如当我们看到两幅画, 一幅是我们熟知的艺术家梵高的, 一幅是我们不认识的艺术家的作品, 我们会觉得梵高的画才是更好, 因为我们对它更了解。当一群人多数人指着一件物品说 “哇, 这很美!” 那么少数人也会跟着觉得那件物品很美, 这就是观念的强化。
所以,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 我们就清楚的知道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我们对 “美” 应该是由内而发的, 而不是通过他人告诉我们, 我们要学会自主判断。家庭, 朋友, 教育, 国籍, 种族, 宗教和政治, 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我们对美的观念形成, 那么注定人们对 “美” 的理解是不同的, 它不可能有一个规定的标准, 也无非对错。这也是艺术被认为难的原因, 所有艺术家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所以艺术家往往活得很累, 既要拥有抵抗同行压力的能力又要信任自己的判断力, 于是孤独和焦虑就伴随而来。认知科学家史蒂文·亚瑟·平克认为:“我们的大脑中有一部分不能忍受 ‘不知道’ ‘不完全理解’, 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像 ‘什么是好艺术’ 这样难以明确回答的问题时, 我们所有人就开始瞎扯淡以掩盖自己内心的不适”。
格雷森认为, 与我们舌头上的味蕾不同, 我们的美学味蕾是可以培养出来, 意思是我们很多人的审美其实不是来源于自己, 而是经过后天培养出来的, 我们喜欢的东西有时不是我们自己喜欢的, 而是别人让我们喜欢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卡廷证明:仅仅向人们曝光某些图像, 他们就会形成对那些图像的偏好。在使用印象派绘画图像的一系列实验中, 他发现比起相似的甚至更著名的图像, 实验对象更喜欢那些他们经常看到的。他的结论是, 通过书籍, 报纸, 杂志或电视频繁地播放某些图像有助于维持我们文化中的经典。在高情境文化背景下, 如果我们不停地看到如德加, 雷诺阿或者莫奈这些艺术家的画作, 我们就会很容易发现其中的美。若在这些艺术家旁边放置不认识的作品则会被严厉批评。
经过反复实验, 研究人员发现人们更偏好古老的经典作品。这个实验也许证明了艺术中存在一些我们会受其影响的先天固有的重要品质。若我们反复接触好的艺术, 会使我们更喜欢它, 而反复接触坏的艺术, 我们也会喜欢它。也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市面上那些卖行画的画廊, 照样有很多客户前来购买。
其实,我们很难辨别, 行画和经过学术培养出来的艺术家的画作哪个更高雅哪个更低俗。作为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 也是容易受别人影响的, 很容易陷入设计的圈套, 被牵着鼻子走, 格雷森在书中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1796年,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本杰明·韦斯特被一个自称发现了 “威尼斯秘密” 的人骗了。那是一个神话般的说法, 据说是提香以及其它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画家画出杰作的公式。有人把这封古老的信给了本杰明·韦斯特, 然后他信以为真, 如获珍宝, 并开始按这个公式作画, 希望有所成效, 还因此被新闻界嘲笑。
格雷森 · 佩里
谁在检验艺术作品的好与坏?
另外, 作者格雷森在本章还提到了一点很重要的内容,了解 “为何一些艺术被认为比其他艺术更好” 的关键在于检验, 至少在大部分的艺术世界中, 包括大多数博物馆和画廊之类的场所。而检验的关键是明白谁在做检验, 谁给出好的意见, 钱, 注意力和时间, 谁赋予了艺术家和艺术品价值? 这其中涉及了一系列参与者: 艺术家, 艺术收藏家, 教授, 代理商, 评论家, 策展人, 媒体及公众。检验包括四个阶段: 同行, 接着是严肃的评论家, 然后是收藏家和代理商, 最后是公众。
除了这四个阶段, 格雷森认为检验过程包含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纠正。如果有名的收藏家把一位艺术家炒高, 买下他所有令人瞩目的作品, 但这些作品都只是放在有钱人的房子里, 那么学术界可能就会抛去冷眼。相反地, 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太学术了, 枯燥, 沉重, 而且又非常贵, 那么他的作品将要么一直待售, 要么无人参观。假如你的作品在一般大众中流行, 那就如有神助。一个艺术家从媒体曝光中得来的名声, 被许多清高的人看作俗气, 他们认为名气不应该影响艺术品价值的检验过程, 他们觉得对于艺术来说,流行是一个不入流的品质。但是艺术品需要参观者数量, 参观者数量是另一种对品质的实证测量, 因为一个知名又具有很好传播性的作品会带来越来越多的收入, 也能提高一件作品的价值。
以上和检验程序有关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为作品添光加彩, 帮助艺术家逐渐建立声誉。随着时间的推移, 所有这些数以百计的对话, 评论, 以及一系列不错的标价都会成为过滤器, 使艺术品成为经典。
好了,今天聊到这里,我们下次接着聊,拜拜!
微信公众号:需艺工作室
新浪微博:@晓俊ART
(你可以选择翻腾, 也可以选择陪伴, 人需要和永恒一点的东西在一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