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陈焕雷关于《甲马》系列作品----
作品灵感来自于2015年初我在印度焦德普尔的街市上,就在梅兰加尔堡城墙下,遇见满地的陶泥玩具。那是泥土火退形固的“艺术品”。它们带着活力和态度,意义非凡也激发了我童趣的好奇。一匹陶泥小马成了描绘对象,平凡且有故事。我要借此对童年大唱赞歌,用熟悉的绘画和对抽象语言的玩味来诠释。亦是岩彩材质的游戏,就像孩子为和泥而高兴,为奔跑而愉悦。陶泥小马被我设定为思考的原点,上面凹凸的形态正是已知的视觉基因序列,几何形变异与形态玩味是随机的趣味,在当下产生共振,并且在画面中形成崭新的视觉意义。
《甲马-绕走南山》 60cmX70cm 综合岩彩 2016
材质是我创作时思考的核心要素。它提供了形态、语义、层面、色彩的诸多启示。天然的原始材料定位与主题契合,泥草层的使用是2015年我在龟兹临摹壁画时获得的灵感,当时带回许多石窟前采集的芦苇杆、板结土、有色沙等,准备在创作中使用,这批材料正好在这次创作中得到应用,验证了最初设想。再次强调,使用自己亲手采集的材料进行创作,由于亲身体验的存在,时间情景累积出的价值会得到成倍放大,这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就《甲马》这套作品而言,层面的材质使用非常清晰,沙岩层、泥草层、白粉层、绘画层,每一层都做了恰当的现实调整,以适应新需要。岩彩的材质思维是创作的立脚点,既是限定,也带有无限可能。
《甲马-回风披靡》 60cmX70cm 综合岩彩 2016
由于材质的特性,画面的制作性被凸显。我使用极端平面化效果来契合这一特征,均匀地平铺,在图形边缘上投入许多精力,追求形态的简洁性,画面的浓郁感。材质的个性也是我非常关注的,一遍遍覆盖的物质层互相透叠,质性的差异形成粗与细的交织。面积的对比呈现也是核心,由色彩稿到材质转换是一个挑战,最终要以材质关系作为判断依据,当然也要依靠视直觉的主导。添加去除都是有趣的操作,当最后将预埋的芦苇杆剥离出来时,材质的对比和形式关联竟让我有些着迷,这正是材质关系所独有的审美价值。
《甲马-欲往扬威》 60cmX70cm 综合岩彩 2016
抽象的造形语言思维与主题呼应,与表现意趣关联。硬边图形处理是刻意的强化,没有了绘画性牵绊,随机生发地制作,选择合适的岩彩材质,次序并没有那么重要。效果不会一蹴而就,实验、推翻、重来、倒戈,绘制过程是理性和感性的混合状态。这匹意象中的“马”,被无数次拆解重构,以图形的名义,色彩的对应,材质的合谋。脱胎于原物,又具有各自的特征。
《甲马-安行无忧》 60cmX70cm 综合岩彩 2016
《甲马-独自蹊径》 60cmX70cm 综合岩彩 2016
《甲马-独自蹊径》 作品局部
《甲马-独自蹊径》 作品局部
《甲马-独自蹊径》 作品局部
《甲马-独自蹊径》 作品局部
《甲马-横行天下》 60cmX70cm 布面岩彩 2016
《甲马-步步为营》 60cmX70cm 布面岩彩 2017
《甲马-以守为攻》 60cmX70cm 布面岩彩 2017
陈焕雷
岩彩艺术家
岩彩艺术学会副秘书长
上海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工作室课程教师
主要参展:
2019年:溯源·重生——当代岩彩绘画创作展,宝龙艺术中心,上海
2018年:第三界“一带一路”壁画论坛暨作品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
2017年:未来能见度·全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
2016年:丝路·岩语——中国岩彩绘画文献展,炎黄艺术馆,北京
2015年:中国岩彩画邀请展,798艺术中心,北京
2014年:缘·中国岩彩画槐园邀请展,三槐堂文化研究中心,沈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