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永铸,男,汉族,山东淄博人氏,就职于山东省淄博市齐文化博物院,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从事文博、考古工作20余年,参与专业论文汇编40余篇,从事野外考古发掘近万次,其中《临淄商王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获得93年山东省重大考古成就奖。此墓地一夫妻并穴墓中出土大量礼玉,填补了临淄无葬玉习俗的空白,为研究战汉时期临淄地区玉器葬俗制度以及玉石流通途径奠定了研发方向。本人还在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之余,积极实践各时期的青铜范铸技术,为研究、积累先秦齐地各时期的青铜范铸形式总结了资料。
行灯的形式分别
青铜永铸



青铜行灯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其中“行灯”二字是这类器物的自铭。
造型可分为三足持柄灯与柱座持柄灯两大类:三足行灯主要流行于战国末与西汉时期;有柱座的行灯主要流行于东汉前后。

西汉大云山墓出土行灯 乐艺会资料

西汉大云山墓出土行灯 乐艺会资料
青铜行灯根据它的燃烧用料,又可分为有灯钎和无灯钎两类,有灯钎的行灯主要适用于液体的油烛使用;无灯钎的行灯主要用于固体的蜡烛使用。
不管有无灯钎设计,这类行灯都属烛灯类。那么什么是“烛”?在秦汉时期指的是一种用麻线或者苇、竹等材质缠缚的柱状条棍,使用时插在灯钎上或包裹于蜡中,它的功能就是当灯捻子使用,通过这个“灯捻子”吸附油脂点燃照明,这类灯它的名称就称为膏烛灯或蜡烛灯。

南京博物院藏行灯 乐艺会资料

南京博物院藏行灯 乐艺会资料
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用固体的蜡为燃烧原料的蜡烛灯,既以蜂蜡(也叫黄蜡,是工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和白蜡(白蜡虫的分泌物)作为燃烧原料的灯。由于使用的是固体原料,灯烛即可固定于蜡中,所以也就无需在保留灯钎,这才有了无灯钎的行灯出现。
这时期由于蜡的取材面很窄,还仅限于贵族阶层使用,因此愈发显得这类无灯钎行灯的珍贵。 在日落而息的古代,夜间活动本来就少,行灯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一种高消费阶层产生,因为这时的油和蜡都不是一般阶层消耗的起的原料,也只有贵族阶层才能如此在夜间使用的起此物,用于执灯引路,彰显尊卑。因此这也证明了行灯也是礼制中的一种礼器形式。


油灯博物馆藏品 乐艺会资料
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只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礼法约束受到了冲击,这不代表诸侯之间与诸侯自身并不需要礼制的约束了,相反为了平衡民与民、民与官、官与官之间的关系,礼制的运行反而在各诸侯国内部之间体现的更加明显,当然借物施礼也就成了礼制的主要表现形式,行灯的出现就是这种礼制的一种物化表现形式,也构成了礼器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