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凌,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从窑址的瓷片来看产品有白胎(灰白)和黑胎厚釉两大类。其中白胎青瓷约百分至九十几,黑胎青瓷只是少量的,但质量很好,胎簿釉厚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应是南宋绍兴元年至绍兴十九年时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为宫廷代烧的官窑瓷器。
“民以食为天”是国人千年古训,“食色性也”又是圣贤对众生生存定义的诠释,所以,食需物来盛,碗就应运而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碗的形状,质量,工艺随着世情的变迁、工艺的进步使着表现了不同的功能和审美观。时至时代的转变,以前流转下来制作精美的碗变成现在收藏者的喜爱了。斗笠碗是碗的一种式样,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斗笠,源于东方古国,一种遮阳蔽雨的编结帽,具体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早在《诗经》中就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
斗笠是田园生活的缩影,宁静,安详,流露着一股自由闲适,不由让人心安,充满向往。千百年来,精巧的斗笠杯碗也沾了斗笠的光,被古人赋予了一种逸然世外,天高云淡的道韵。甚至很多文人雅客认为用三才盖碗泡茶、斗笠碗品茶,才能充分体会茶道的韵。如今尚存的茶道流派,都对斗笠碗用情颇深。
此式小碗,多见素面,装饰纹样者传世少。通体施青白釉,釉质细润无瑕,釉光莹润透亮。内壁细线刻花纹, 胎体纤薄,迎光透视,纹饰内外可见。修足规整,足心留有浅黄褐色垫烧痕。内壁口沿见流釉,积釉处呈湖水绿色,莹润讨喜。按此器特征,当为宋代龙泉窑青瓷斗笠碗。口径为约17.5cm,高为6cm,底径是约4.8cm.整体器型规整,保存较完整。青瓷的釉是绿的,最美的绿色胜过于美玉,故历代制瓷匠师都竭力追求玉的美感。陆羽评越窑青瓷“如冰似玉”;霍仲初制瓷“莹缜如玉”。
南宋龙泉窑自从掌握了薄胎厚釉技术,产品大多胎骨细薄,釉层丰厚,色佳制精,同时在艺术上采用新的设计,使装饰密切结合施工要要求,使青瓷美化效果与工艺技术融为一体,产品独占中国青瓷的高峰。南宋龙泉白胎青瓷,釉层晶莹如玉,无论在工艺上、艺术上可称第一。所以此件藏品的收藏价值极高,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价值以及历史价值,值得珍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