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桀骜的泥性,是一道坎儿

江南,冬雨,湿冷却是起身筒的好天气。

身筒拍得好,隐约可以看到一把好壶的影子。

这次身筒拍得果然很顺利,上好口坨、底坨,放进陶缸。接着开始做盖子。初步的想法是口盖全部做好,嘴、把先不装,这样春节带回宜兴,是不是会更容易运输。

一直做到凌晨,做好了三个盖子。小心翼翼把其中一个盖子放进壶口。刚做好的盖子软塌塌,简直无法碰触。

其中最软的一只,子口、盖板都相对比较薄。薄胎紫砂壶相对难做一些,也不无道理。

紫砂壶常做常新,慢慢摸门道。感触最深的,还是对泥性的把握。

凡是紫砂行内人,都有一个共识:要做好紫砂壶,掌握泥性很重要。泥性,贯穿于紫砂壶制作的全过程,其重要程度,就像有机生命体对空气的需求,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然而,即使你知道了泥性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它会乖乖任由人驯服。

技艺的事,既要假以时日,靠熟来生巧,有时又是一层窗纸,不捅破就永远被闷在鼓里。

慢慢累积,逐步掌握泥性

在学习班上,每一个制作步骤,朱老师都会告诉大家需要什么湿度的紫砂泥,尽量不要把生坯做干了。

新手对泥性没有具体的认知,不知不觉中就会把壶做干了。而有经验的人,根据手指的触感可以准确判断,简直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身筒摸得多了,会发现不同湿度的身筒带给手的触感完全不一样。湿度适宜的生坯,摸上去就像刚刚涂好润肤霜的婴儿皮肤,可爱极了。

一般来说,搓壶嘴、壶把的泥巴最软,打身筒的泥条次之,打好的身筒要挺括而不开裂最佳,满片要更干一些,坨子要再干一些,而车滴子(壶钮)的泥柱相对而言最干。

不同种类的紫砂泥,砂性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对泥性的把握更复杂。比如学生泥比起正经紫砂泥,黏性高,砂性弱,更容易拍打成型,但是在上明针、细部做精的时候,又因粗制的原因而显不足。

紫砂壶的身筒,是一把壶形制样貌的骨架。拍身筒的泥条湿软一些,更容易拍打成型,但是掌握不好的话,容易下塌。

做壶几十年的老师傅说,泥条稍硬一些,烧成的紫砂壶水色会更好一些。我不得亲证,干硬一些的泥条,拍打过程中更容易开裂,收口会更难的。记下,来日方长,待有朝一日亲自体会验证。

切勿心存侥幸,否则只有叫苦不迭

泥性把握不好,除了新手无知之外,还有另一个层面,就是认识不足不知深浅,不愿意花时间等到最合适的时候,存在侥幸心理。

事实证明这样的人就是大猪蹄子,注定要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吃上几次苦头就学乖了。

组图一:过干的泥柱,不舍得放弃,活做得很别扭,最终做出的壶钮也不理想
组图二:太薄的子口,盖子太软变形,纠结之后放弃
组图三:适宜的时机开底,几分钟弄好,干净利落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