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昔者如荆浩之写太行山,董源写江南山,黄子久写海虞山水,师友造化,古之大家皆极重视之,力行之。遍观奇胜,朝夕目睹,心有所感,施之于笔墨,名作巨幅,不可胜数。
近世黄宾翁更有“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知师古人,不知师造化,终无以得山川之灵秀也”、“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变化中来”等名言警世,直言只有面对真山水,才能写出自家性灵,不落寻常蹊径,画乃大成。
笔墨者,中国画民族性之所寄也。故吾师大利先生尤重“笔墨写生”,力倡“笔墨文化”之主张。盖以笔墨辩证规律统领、实施于写生,始能游行自如而不碍于物,所谓造化在手,一片生机是也。
太行,天下名山也。余曾数往游观,或数日,或月余,晨夕相对,坐观晴雨。或目识心记,或勾写树石,归而久久萦怀。情之所至,信笔点染,成此数图,不揣鄙陋,求教于方家同好,希得评正。
己亥岁尾栖山蔡亮记

心闲云亦闲
136厘米*34厘米

赏静可怡情
153厘米*43厘米

久坐待月华
153厘米*43厘米

太行天河
136厘米*34厘米

素琴日夜鸣
136厘米*34厘米

逍遥林泉
136厘米*34厘米

秋色满幽山
136厘米*34厘米

溪山无尘
180厘米*48.5厘米

相对意悠然
136厘米*34厘米
作品局部










蔡亮
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院 青年画院画家
艺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