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现在是一个全民收藏的时代,全国目前收藏大军是十分庞大的,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对陶瓷的热爱程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们收藏的藏品,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万元不等,有的人孤注一掷,到现在仍执迷不悟,不是对自己太过于自信,就是喜欢却不去研究,我想这就是大家经常犯的最严重的错误之一,如何才能将自己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真正的做到以藏养藏?
如果想要从事收藏,就要了解这个领域的相关信息、了解整个中国的陶瓷发展历史,和当时的政治文化,今天给大家来带来的是山石纹在陶瓷绘画上的各种形态。
众所周知,山石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必不可少,无论是作为主景,还是作为花鸟人物的衬景,山石纹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果我们记不住太多,我们只需记住几个时代最明显的最基础的特征,比如永宣的山石像仙人掌;成化的山石像一把钥匙;万历天启有一种山石中间的孔洞是一只小白兔;顺治的山石瘦、透、露;康熙的山石渲染的浓淡分明,相得益彰;雍正的山石清秀细腻;乾隆的山石假山清秀灵动,群山伟岸雄壮;
元代时期,山石的棱角都非常尖锐,非常突兀,山石的轮廓线也会非常浓,比较写实,感觉这个山石凸起在地上一样,轮廓线高低不平,参差不齐,有一种突兀的感觉。主要是为了渲染山石的阴阳层次,用的渲染不是很重,显得有层次感。
到了明代洪武时期,继承了元代的遗风,除了突兀的感觉,山石照样是有那种比较尖锐的锋利状,这时的山石没有在渲染上面没有浓淡深浅的层次感了,山石之间有留白;永宣时期,山石就非常有特点了。第一特点是山石像一块仙人掌矗立在那里。第二特点是山石当中的空白不去填色,留有“白筋”来显示出它的层次感。第三特点是山石开始留有地皮锦。第四特点是山石开始有意识画出孔洞,类似太湖石。
到了空白期,山石就比较多了,不管是绘画人物的,还是绘画其它题材的,这个山石运用的非常多,它是作为一个地皮锦起衬托的作用。山石画得小,棱角层次感不强,山石上有花草,一般没有孔洞。
成化时期,拿成化碗上(图下)的山石举例说明,像一把钥匙一样,我们叫它“钥匙山”。这是成化山石的最大特征。
明代中期弘治、正德时,山石就像空白期从地下长出来,而且绘画的比较简单,因为那时是勾勒渲染的绘画方法,山石的轮廓线可以用粗线勾勒出来,里面淡淡的晕染了一层颜色。在洪武早期出现过,可是永宣时山石的孔洞基本上就不出现了,它是靠露白来衬托山石的凹凸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明代晚期的山石纹山石孔洞变多,棱角变得圆润,趋于瘦、透、露的发展,明代晚期大量使用了寿山福海的纹饰。
万历到天启,有一种山石的孔洞就画的像一只小兔子,而且兔子画的清清楚楚的,这是天启民窑山石纹饰的一个特点。
到了明末崇祯时,这时的山石就有一种气势了,特别是精细的瓷器上,这个山石非常有气势。假山孔洞的大小包括山石的画法,就跟我们脑子里想象的现代的山石基本上接近。另外一个它就是真正画的山石云气纹当中从上到下,就感觉你站在山的边上。不仅是勾勒线条,而且是用浓淡深浅的渲染笔法来表现山石的阴阳层次感,就像国画中渲染山石的那种效果。这时候已经有了康熙时期墨分五色的雏形,为清代山石的那种斧劈皴和披麻皴奠定了基础。
到了清代顺治一朝,山石体现出来就是瘦、透、露的特点,形似太湖石。是山石画法的最高境界了。比如我们看到的图中,一边画了一片叶子,一边画了一个山石,叫天下尽知秋。山石画的非常精瘦清秀,大的孔洞当中还有小的孔洞。让人能体会到瘦、透、露的感觉。这种山石很尖锐,跟仙人掌山石那种尖锐完全不同的。我们要记住一看到瘦、透、露的山石纹饰,一定是清代早期的,而且顺治居多。
看了以上的内容,大家是不是对瓷器鉴定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以上文章参考书籍《明清瓷器纹饰鉴定》、《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龙丽蓉,女,祖籍湖北荆州,定居北京,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孙瀛洲嫡系再传入室弟子。
目前主要的社会职务:
中国文物学会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中国收藏家协会艺术品鉴定评估师
北京石景山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北京石景山区书法家协会会员
北京红旗书画院秘书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