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0德龙杯·钢铁雕塑创作营
1515 Young Artist Creation Plan
2020 Delong Cup · Steel Sculpture Creation Camp
艺术家说
把建筑喻为“凝固的音乐”,把音乐喻为“流动的雕塑”,似乎已经成为很老套的比喻了。善用空间与时间的两种艺术形式在韵律、节奏等横纵间的架构上所具有的共性,让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本次1515青年艺术家创作计划中,有这样一件作品,将声音元素融于雕塑之中,使得声音的输出拥有了可视化的形态载体,雕塑作品产生出动态绵延的空间。
《黑箱子/如果我是一个熨斗(black-boxed/If I were a piece of iron)》局部
郝基安的作品《黑箱子/如果我是一个熨斗(black-boxed/If I were a piece of iron)》是由人工智能ai算法、钢片、棱钢、沥青帆布、变压器、线圈、传感器、导线、无线电台发射器、收音电台、声音播放系统组等材料组成长30米、宽20米,高6米的雕塑。棱钢焊接而成的6米正方体框架上,布有纵横交错的铝片,不规则形态的钢片辅以钢板焊接而成的箱体,呈现出或如房屋框架般的线性结构,或以曲线形态悬挂着声音播放装置。作品形式新颖,兼具视觉与听觉冲击力。
《黑箱子/如果我是一个熨斗(black-boxed/If I were a piece of iron)》局部
《黑箱子/如果我是一个熨斗(black-boxed/If I were a piece of iron)》局部
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雕塑是最有形的,而音乐是最无形的。通过声音建造的空间经过艺术家的精心设计,将原本无形的声音以一种显性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透过雕塑为声音创造出的宁静冥想的空间,触发观者在空间中的情绪,引人共鸣。
结构与逻辑上的共通机制使得二者的关系更为紧密。以几何学、色彩、振动作为基本构成的作品,元素相互联系且各有特性,看出其形式来源及对材料构造的思考,并通过综合运用与移植建立更为均衡的联系。
《黑箱子/如果我是一个熨斗(black-boxed/If I were a piece of iron)》局部
将工业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给人以节奏与韵律的美感。声音的运动随着空间序列逐步展开,结构的重复、连续体现出单纯而明确的节奏,高低、疏密、起伏、进退、虚实、间隔......抑扬顿挫的空间布局产生律动,声音中序曲的展开延展出渐强、扩展、休止的变幻。
《黑箱子/如果我是一个熨斗(black-boxed/If I were a piece of iron)》局部
艺术家通过改变人们惯性思维中对空间实体的认知与表达,让雕塑装置成为一种媒介来过滤现实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并透过隐匿的视角,触发观者感官上的延伸,将被动的视听体验转变为主动发现与了解的过程。
《黑箱子/如果我是一个熨斗(black-boxed/If I were a piece of iron)》局部
他的作品探讨着虚拟感官媒介的可能性,为观者提供了一个聚集与分享的场所。工业环境中的声音通过艺术家的编辑,原声变得抽象,并通过与观者内心的互动产生关联,每一位观众因个人经历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空间节奏上的感受,并借由这种感受对声音产生不同的想象。
《黑箱子/如果我是一个熨斗(black-boxed/If I were a piece of iron)》
郝基安的作品旨在呈现“变化”之美,随风浮动的铝片恍若无形的手指,坚固的钢铁呈现出柔软的特性,或舞动跳跃,或牵抚轻掠,轻盈而灵巧,辅以发声装置,充满动感。
抽象的声音借由装置空间产生二次抽象,将声音立体化,使其成为雕塑体态,形象地道出两者之间内在与外在法则的紧密关系,与共通的美学内涵。
作者:田园
编辑:田园
监制:张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