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很多地方包括媒体都在推广艺术投资或艺术品投资的大众化,大概认为吸引更多的人入行,这个行业就有希望了。有一次看到一本杂志的刊首语就登了主编的文章,号召艺术投资从精英走向大众。还有一次我在一个地方主办的论坛上发言,强调艺术投资面向高净值人士,当即有人反驳,认为不应剥夺大众收藏和投资的权利。当时听了真无奈,道不同,不相谋。但心里总是纳闷,把艺术品投资推向大众,是给他们机会,还是给他们风险?
高端的精英收藏或者投资性的收藏,其实自古以来就是存在的,但人数极少。自2012年起,我一直想搜集古代和近代收藏家的名录,有心想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搜集工作很困难。我身边有位年轻人韦蔚,是历史专业的硕士生,后来花了很多时间才收到一个名单,大概古代有500多人,近现代已故的500多人。在2014年收藏家大会上,总算把近现代其中300人的简历整理出来,出版了上下两册史料。我说这一段话,只想证明历史上收藏家就不多,而且持之以恒终身从事这项事业的人更少之又少。少是合情合理的,多反而是不正常的。
每年欧洲艺术基金会会出版一本年度报告,我是认真读的,才把高净值人士和超高净值人士的概念印在了脑子里,终于把思路理清了,对象搞明白了。所谓高净值人士就是有100万美金货币资产的(大约650万人民币),超高净值人士则有3000万美金的货币资金(大约2亿人民币)。这样的人群有多少呢?全球高净值人士大约有1370万人,财富年增长10-15%,约有50多万亿美元。超高净值人士约有21万余人,其中亿万富翁3000余人,财富总计近8万亿美金,每年也增长10-15%。这是国际上建立在量化基础上的科学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艺术品收藏和投资魅力无穷,充满了机遇,但是目前价格太高了,不要说大众,就是中产阶级也承受不起,加上艺术品专业性强,也充满了风险。
说价格高,从我70年代入行朵云轩起计,真是不堪回首。当时有几万存款的人,可以成为大收藏家,而今天一张画也买不起。就是1993年、1994年我主持朵云轩最早的拍卖会,虽说价格创了当时的新高,在今天也只是“毛毛雨”。几百元的齐白石、张大千,早已成为历史。记得80年代中期有个香港律师代表团来朵云轩,下车到朵云轩疯抢名画,记得朱屺瞻、谢稚柳、唐云四尺整张的精品都是六、七千元一幅,他们出手很快,每人都买几件。因为当时香港收入高,上海画价低,当地人买不起画。进入新世纪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港台与大陆的收入逐渐拉平,艺术品价格也日渐趋同,甚至大陆高过了海外,形成了艺术品的倒流。
据文化部艺术品市场白皮书显示,2011年大中华区艺术品拍卖成交32.48万件,总计成交金额974.5亿元,成交均价每件约30万元人民币。其中书画成交18.03万件,成交均价为32.9万元。中国油画及当代艺术成交0.99万件,成交均价79.54万元。瓷器古玩成交13.44万件,成交均价22.42万元。2014年、2015年艺术品市场价格下行,但与当地民众收入相比,还是很高。何况,一般的民众如在上海的市民,收入要支付高房价、子女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等等的开支,本身捉襟见肘,怎么可能走上大众投资艺术品的道路呢?
我理解国际上把艺术品收藏和投资锁定在高净值和超高净值人士,在于他们的经验之谈:只有这些人群已解决了衣食住行,有余钱从事诗书琴棋的高档支出,更在于他们有抗风险的能力,万一市场风云变化买进了不能脱手,万一买进了假货、劣货无人问津,万一高价买进低价卖出,也不至于家破人亡、跳楼自杀。在2010年、2011年艺术市场高歌猛进的时候,人们是不会相信这三个“万一”的,但时至今日艺术品市场连续五年的低迷,已证明风险也是存在的。所幸的是高净值人士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捂得住、等得起。
至于大众,可不可以玩收藏呢?回答也是肯定的,但他们走的是大众收藏、民间收藏的道路,收藏460余个门类,很多是资金门坎不高的生活品、纪念物,也可以自娱自乐,从中获取知识和情趣。
由此想到,我们的媒体和业界的专家应该具有良知,对民众是负有责任的,我们不要把大众领进苏富比、佳士得、嘉德这扇门去玩艺术品投资。
(选自《祝君波再谈收藏》上海文化出版社 定价:48.00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