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读马路老师&吕品昌老师的艺术有感
炁象&埴象
炁象顺气而为,万象归炁,埴象顺土而就,物象源埴,对马路和吕品昌两位尊敬的老师作品有感 在陶溪川展厅面对马老师的作品心游后对油画的感知又是另一种命悟和色撞,马老师的作品里看到了一种“气”,是静中有“动”的气,每一件作品都能让我置身入定,感受到生命的能量随气而运,住定在浩瀚无垠的大空境中,作品的色泽尘埃游历在空间生命的交错挤压里,一种未知感和未来感在住定中元起层层涟漪,出定后方才对艺术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命运从未断过,只是不断的在轮回,轮回中需要能量,而能量又源于物质,物质转变为能量又离不开“气“,而马老师的“炁“象则是对“气“象的一种升级和禀赋,为此命悟。 色撞不是所谓的颜色碰撞,可能站在常规角度去游历马老师的作品会受其颜色的诱导产生误鉴,我所看到的色撞是作品中有很多物质在产生碰撞,转换成能量,也体现了在心经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诠释了有无之大,色是明物质世界归类,万物都在运动之中永不停息,撞是转折,所以由表及里的作品也在诠释马老师在创作过程中有诸多的评定都没有击中内心的感受,在红梅老师说“无象 “的时候马老师却要在“无“下面加四点为“炁”,四点便是能量,是火焰,是马老师创作那些“看不见”的源泉。吕老师埴象顺土而就,物象源埴身为吕老师的学弟倍感容荣幸,能在学术讲座上恭听受诲更为是幸运。对吕老师大学期间的创作感受经历恍然间想到了自己,也在和泥巴,火在做情感互动,早期吕老师陶瓷作品看上去就有一种亲切感。陶瓷艺术的存在体现使内心有一种归属感,因为陶瓷的源起就是”埴”的构变,“埴”是黏土的升级,同时也在消耗能量转换成器,而器又能展现“气”的涌动,器物便是人类精神文明展现的最佳载体之一,所以物象源埴。同时吕老师以“埴象”来命名这次展览也感受到了吕老师对陶瓷的情感,对母校的情意。而在后期的综合材质等当代作品中,感受到了吕老师社会责任感,作为艺术家和教育家都感受到焕然一新和坚韧不拔的授业的精神。作品中《太空计划》对我震撼在心里的波澜起伏久久尚未平息,因为作品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之快但是又不能轻易的把“进步”放在这里,人类游牧涉猎文明到农耕工商业文明并存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其实也是吕老师从大学期间到现在的作品呈现。吕老师的逆向思维启迪提高了我今后的创作和是非辨别能力,作品的大胆和独特里承载着人类精神文明的方向和归属。太空计划是一个动机,也是一个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起点,太空计划涉猎浩瀚无垠的宇宙万物也是拓拔认知深度和广度的向前迈步,在寻求物质和能量关系的同时也在摸索空间时间的互换穿插关系。人类的发展一直都需要能量来支撑,而好多人只看到了看得见的能量。吕老师陶瓷作品也好,金属材质也好都离不开能量,离不开“火”离不开“气运”。所以吕老师的作品就象吕老师的处世为人,影响着身边的人也引领着业内的人。总结是马老师在表达看不见的物质能量变化,而吕老师是用看得见的能量使物质产生变化,两位老师隐约其中都在表达人类意识能量之强大。玄学和科学最终会碰撞,而碰撞成什么样的结果是艺术家,科学家…………一起去拓拔和发觉。所以炁象和埴象殊途同归炁象顺气而为,万象归炁,埴象顺土而就,物象源埴,可谓天作之合。 以上纯属自己对两位老师的作品个人感受,如有和原作者创作初衷有所偏差望能理解,也希望红梅老师多多指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