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
曾侯乙尊通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重约9公斤;曾侯乙盘通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重约19.2公斤。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30公斤。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颈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
尊盘通体用陶范浑铸而成,尊足等附件为另行铸造,然后用铅锡合金与尊体焊在一起。尊颈附饰是由繁复而有序的镂空纹样构成,属于熔模铸件。由此可知,早在公元前5世纪,失蜡铸造法在中国已有很高的技艺。
尊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盘则是水器,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出土时尊置于盘上拆开来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
这件尊盘的惊人之处在于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装饰。装饰表层彼此独立,互不相连,由内层铜梗支撑,内层铜梗又分层联结,参差错落,玲珑剔透,令观者凝神屏息,叹为观止。经专家鉴定,此系采用失蜡法铸造,因为纹饰细密复杂,且附饰无锻打和铸接的痕迹。失蜡法又称出蜡法、拔蜡法,基本方法是将蜡作成模,成型后用细泥桨反复浇淋,泥浆包住蜡模后再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铸型。蜡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浇铸铜汁成器。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显著提高,许多新工艺出现在此时,失蜡法即为其中之一。用失蜡法铸造器物,由于采用整模不会出现合范带来的铸痕,表面光滑精细,并且可以铸造相当繁缛复杂的纹样,但是器物表面往往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砂眼,因为无出气孔,铜液灌注有不到之处。后世作伪者误以为越平整、越光洁、没有任何痕迹,便越是成功之器,反而弄巧成拙。由于失蜡法方便易学,是后世仿古作伪的主要技法。古代青铜器绝大部分是采用陶范法铸造的,即使接合再严密也会有缝隙,所以此类器物的耳、足、腹下部等隐蔽之处多有铸痕、铸疣,以失蜡法仿铸之器无铸痕却有砂眼,故宫收藏的一件宋仿西周盉腹部就有不少砂眼,这些隐蔽处的细微差异往往是鉴别真伪的关键之处
尊的敞口像喇叭的形状,外形宽厚是向外折,并且向下垂,上面装饰着特别漂亮有生气的蟠虺花纹,形状像天上的云朵一样。尊颈部装饰着像蕉叶一样的蟠虺纹样,与颈顶稍微向外的弧线搭配起来显得十分和谐整一。
尊颈与腹部的中间添加有伏兽,躯体由虺纹构成。伏兽顺着尊颈往上爬,吐出垂卷如钩的舌头。尊腹、高足都装饰有细密的蟠虺纹,层次突出,主次鲜明,看上去十分精致又不失威严。
盘底是特别平缓的,四龙足口沿上有四只方耳,其都装饰着有蟠虺的纹样,与尊口的风格不尽相同。四耳的下面各自有两条镂空的龙,龙头是向下垂的,四龙的中间有一个圆雕样式的蟠龙,头伏在口沿,与盘腹的纹相呼应。
这一套器物纹饰不仅繁琐复杂而且光鲜亮丽,它的精致程度到达先秦青铜器的顶点。特别是上面镂空的装饰,看上去就像有无数层一样,采用失蜡法的锻造技术,更突显出高超的技术含量。
1978年,湖北随州发现战国时代曾国侯爵曾侯乙古墓,青铜尊盘的出现立马在全球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传说固然神奇,历史烟云毕竟已经逝去。只有我们面前这个工艺精湛的青铜尊盘,还在向大家诉说着久远的岁月,展示着两千多年前古人高超的智慧结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