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浅谈“毛边书”
毛边书是新文学书刊收藏中的重要一块,深得爱书藏书者追捧。
所谓毛边本,是一种印刷厂没切齐边的书,有留天头的,也有只留书根的,有留下两边的,更有的干脆三边都不切,全留的,这几种都可称毛边本。
人有爱这种毛边本的,看时边看边用小刀裁,看完了也裁完了,别有情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版权票。
近期,一些早期名家初版本的毛边书在拍场上也是大出风头,如鲁迅、周作人、郑振铎、郭沫若、冰心、郁达夫、刘半农、刘大白、王叔任、沈从文、老舍、钟敬文、张资平、叶圣陶、蒯斯曛等大家的作品现颇难获得,价值很大,很是珍贵。
也有人认为毛边本并非大家说的那般美妙,实际上它需一边看、一边裁,即费时又费力,书边裁不好,乱哄哄一大堆,时间一长,尘土油泥全吃在毛边里,又脏又乱,既不好翻看,又无法存放,新鲜过后,留的全是遗憾。
毛边本给人的感觉只有纯朴自然,没什么艺术性。就如现在有些带艺术家名号的人,几天不洗脸,几星期不洗澡,留起乱哄哄的须发,还创出什么某某味的香水和肥皂,对于名人来说这叫艺术性创新,对你这叫懒惰,得了神精病,你说对不对?
我也有几十本毛边书,都是新文学时期的名家名作,如鲁迅的《呐喊》、《热风》、《仿徨》、《中国小说史略》,周作人的《雨天的书》,郁达夫的《达夫全集》,钟敬文的《荔枝小小品》、《鲁迅在广州》,叶圣陶的《城中》、《足迹》,巴人的《阿贵流浪记》,沈心芜的《在旅途中》等。
我国最早流行毛边本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毛边党”又多是当时新文学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故在我国,毛边书显得就珍贵多了。又因当时印刷量都不大,有些毛边书由于种种原因留存下来的很少,那就更珍稀了。
但这并不能说明所有毛边书都珍贵,如果大凡毛边书就珍贵无比,现在的书可以全都不切边,不就都是毛边书了。现在由于商业炒作,现代毛边本泛滥,这没嘛收藏意义,弄本玩玩还可以。
可是,还有另一种情况,比如厂家在印刷时,无意间散出来未裁剪的,几十年后能,保存下来,又被喜欢毛病书的人见到,并收集起来,再找作者签名留念,这种版本一般都是孤本,也挺好玩的。
我就有意无意中,收藏了几本冯爷的几张这样的版本。当然也有两本后来某出版社特意为冯爷出的毛边书,这特意出版的由于数量多,就没那么珍贵了。
2021.1.8日二稿本文作者与冯骥才先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