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评选范围集中于高校人文社科领域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正式出版或发表的学术成果。据悉,该奖自1995年首设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本届评奖首次设立了“青年成果奖”(获奖成果不分等级),奖励成果出版(发表)时年龄在40岁(含)以下的申报人,以推动学术传承,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激励力度,发挥对广大青年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根据评选结果,全国共有1539项成果获奖(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本届申报工作自2019年启动,评选竞争极为激烈,最终获奖项目的含金量较高。在本次评选中,北京大学共有103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9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13项,咨询服务报告奖3项,普及读物奖2项,青年成果奖16项,获奖总数稳居全国高校第一。其中,新闻与传播学院祝帅研究员的专著《从西学东渐到书学转型》获得青年成果奖。
《从西学东渐到书学转型》
著者:祝帅
责任编辑:朱蓝
开本:787×1092毫米 1/16
装帧:平装
字数:24.7千字
图版/插图:90幅
版次:2014年8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134-0652-9
定价:48.00元
出版社:故宫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透过学术史的视角,生动地再现了从晚清至今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书学从传统文化生态中的史传、评点等形式,转换为现代书法研究的运动过程。百余年来,在整个中国学术界“西学东渐”的时代风潮影响下,书法研究逐渐形成了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民族国家的现代意识、进化论的叙述色彩为特征的现代“学科”形态。这种现代性的书法研究在今天几乎是一些不言自明的常识,但对其根基和生成进行检视和反思,有利于我们重新思考“书法”与现代学术之间的碰撞与转型。本书叙述通过“专题研究”而非“通史”的方式展开,所讨论的主要议题有现代书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书法学科建立与现代教育制度、书法史研究的历史生成、书法理论的现代化进程、书法批评在中国的诞生、文字学研究的现代转型、篆刻研究的三种进路以及海外中国书法研究的类型与特点等,并在此基础上把视角延伸至本世纪初,探讨了当前书法研究中有待展开的前沿议题。作者认为,只有回望历史,才能准确把握未来学术研究的格局与走向。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在海内外各大图书馆和收藏机构搜集的若干晚清、民国文献史料,以及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其中很多资料系第一次与当代读者见面。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本书可以作为一部百年书法研究学术史的导论与入门读本,而对于专业书法史的研究者,本书则能够在学科定位、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反思。书后附有民国部分报刊书法文献存目及索引,供读者检索参考。
扉页题字:邱振中
目 录序言
引言
第一章 康有为:现代书法学术史的逻辑起点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中的“书法”与“北大”
第三章 从“知识生成”到“学科建构”
第四章 书法史写作的“西学东渐”与“范式转型”
第五章 在“科学”与“书学”之间
第六章 “艺术启蒙”与“社会普及”之张力
第七章 攻石之术何以成“学”
第八章 书法篆刻家的古文字学视野
第九章 他山之石筑兰亭
第十章 当代书法研究:有待展开的前沿议题
结语:书法生态转换对书学研究的挑战
附录一 十年来中国书法研究之进展
附录二 1918-1949年部分报刊书法文献存目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部分社会评价
1. 书评:李一《读祝帅〈从西学东渐到书学转型〉》,《中国书法》,2014年第11期
摘录:“在研究方法方面,祝帅这部著作的处理也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问题意识强烈,同时又能抓住核心问题展开专题研究。诚如作者在‘引言’中所说,本书关注的是‘问题’而不是‘领域’,关注的是近现代百余年书法生态、书法活动、书法思想、书法研究、书法史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就问题展开论述,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寻找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术研究的关键,也是一个学者应有的志趣。本书作者从百年书法学术史的种种问题入手,探讨现当代书法发展的脉络和走向,指出得失成败。强烈的问题意识使这部著述具有厚重的学术含量。”
2. 书评:徐清《学术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观照--读祝帅著〈从西学东渐到书学转型〉》,《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7期
摘录:“祝帅著《从西学东渐到书学转型》一书,是近年来书学研究领域中关于书法学术史研究的一部最新成果。该书以专题研究而非通史的形式展开叙述,显示出作者敏锐而清晰的问题意识;把书学研究放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大背景中加以分析,显示出作者对于书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宏观视野;同时,在史料方面,作者处理、甄别各种史料问题的方法也值得专业研究者借鉴思考。本书所取得的成果,将会为今后的书法学术史研究提供某些范式性的参照。”
3. 评论:杨简茹《祝帅和他的书法研究》,《中国书法o书学》,2016年第5期
摘录:“在祝帅书法研究所涉猎的领域中,用力最多的是民国书法的学术史研究。《从西学东渐到书学转型》是其供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前五年中完成的专著,也是他继自己出版关于民国广告研究的博士论文和完成民国摄影研究文集的编纂后,再一次把研究视角对准‘民国’的作品。这本著作开辟了一种民国书法研究的新范式,《中国书法》《北方美术》等杂志刊发了李一、徐清等专家对此书的书评。在某种意义上说,祝帅深受福柯、以赛亚·柏林等当代思想家和北美汉学研究范式的启迪,从而与国内上一代从事民国书法史研究的学者拉开了距离。讲求问题意识,是祝帅从事民国书法学术史研究的切入点。他反对通史写作去复述常识,对历史上每一次‘古今之变’都特别关注和倾注精力去研究。”
4. 获奖:部分章节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o理论奖 二等奖,2012年
颁奖词:“祝帅近年发表的关于‘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学术史’系列论文九篇,围绕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研究的学术历程这一核心主题进行梳理与反思,集中体现了其书学研究的重点关注领域和学术视野。作者得力于他在求学阶段多重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的建构,他的书学研究论文展示出本学科学术研究的一种新活力。祝帅的系列论文,立足于二十世纪”西学东渐“的大文化背景,对近百年来中国书法研究的历史转型、转型中的关键人物、转型时期的主要学术成果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与研究。进而由古及今,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书法研究的理论新动向进行了反思。相关论文的主题选择和叙述方式,可为现代书学研究提供某种新视角启迪。本届兰亭奖理论奖评委会成员认为,祝帅作为近年来颇为活跃的青年学者,善于从中国人文学科更宏阔的历史和学术视角,对中国近现代书法学科发展史相关问题进行观照和研究,较好地展示了自己在书学研究上所作的努力与思辨的敏锐性,相关成果在先期所取得的学术评价和社会反响也较为积极。”(《中国书法》,2013年第4期,第44页)
5. 获奖:全书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o理论奖 三等奖,2015年
颁奖词:“祝帅《从西学东渐到书学转型》是一部具有史学视野与理论深度的书学著作。本届兰亭奖理论奖评委会认为,该著着眼于社会与文化变化下书学如何转型的命题,史论结合,展开专题考述,其主题选择、研究视角及对研究方法的探索,在当今书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中国书法》,2015年第6期,第52页)
祝 帅
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挂职)
专著:2008 祝帅著《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中国电力出版社,专著)2010 祝帅著《设计观点》(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个人论文集)2013 祝帅著《中国广告学术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专著)2014 祝帅著《从西学东渐到书学转型》(故宫出版社,专著)2017 石晨旭、祝帅著《中国平面设计产业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合著)2018 祝帅著《中国设计研究百年》(清华大学出版社,专著)2018 祝帅、阴澍雨著《书画同源--赵之谦》(荣宝斋出版社,合著)2019 石晨旭、祝帅、谢欣著《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合著)2020 祝帅著《作为学科的广告史--发展、个案及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专著)
编著:2012 祝帅主编《美术观察学术文丛--批评卷》(中国长安出版社,主编)2013 祝帅主编《博士五体书法--行书》(河北美术出版社,主编)2014 祝帅、杨简茹主编《民国摄影文论》(中国摄影出版社,主编)2014 祝帅编著《耕砚问学--祝帅书法作品及文献》(文化艺术出版社,编著)2018 祝帅导读《书学源流论 书法源流论》(上海书画出版社,主编)
译著:2008 祝帅译《流派·艺术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译著)2010 祝帅译《智慧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著)2018 祝帅校译《中正之笔--颜真卿书法与宋代文人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校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