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巧用光与质的互为依存
视觉艺术无不重视明暗的处理,这在绘画与摄影创作中尤为突出。
西方美学讲究面的透视关系与观感,中国则更多钟情线的布局与明暗,所以创作留黑留白各有千秋,各有手法。
无论西方绘画还是东方构图,画面留白多半为了透光透气,腾出想象空间。
白则明,明则亮,有些人并不认同,也有创作者只意识到这是完成构图的需求。
光与白,其实在绘画包括摄影作品中占有非同寻常的语言功能。白为纯白、浅白、灰白,无不具备色感元素,它溢出的表达力并不比五彩缤纷差,这是很多作者追求意境时煞费心思的某种手段。
由此可见,光与白承载着一幅作品太多质涵的使命,这在古典派或者现实派的大作中都有体现。犹如一条泛白的溪流与几笔留亮的条块;犹如脸上划过的一道斑驳白光与背景表达的故事;它或多或少都寄托着作者的意念。
光与白的表现力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磁性,这一点并未引起许多作者的关注,“随性与随意”几个字似乎很容易代表画家或者摄影家的个人解释。他会告诉您:某某是在什么精神状况下完成了这幅巨作,那一部分白或亮是为了表达构图上的透视关系。
这种解释显然有些表面与偏颇。在一些大师级作品里,我们常常会看到整个画面中似乎交叉着某些看不懂撕裂的白线与高光,有些人甚至会直白的说:要我不会这么处理。但绝大多数欣赏者会评价:如果拿掉这些高光与白线,这幅作品就不称其伟大,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又回到我前面所述,一幅作品整体留白留亮是与质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作者冥思苦想后注入艺术语言的探求。
我相信大多数艺术家创作绘画或摄影作品时,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后,对画面的质涵要求,都恰到好处的把握了白与光、光与表现力的处理手法,很多尝试深深植入表象之内,甚而不易察觉,这就是艺术家的高明之力。风行至今的抽象派、印象派、野兽派以及频频出现在各大拍卖行长盛不衰的艺术品,其之所有被高端收藏家与实力派买家情有独钟,玩味之余是不是可以敞开对光与质的联想包括品头论足。
也许是兴趣使然,近些年我经常关注一些摄影作品。发现很多作品形式感很美,光感十足,但总觉得似曾相识,看不出内在撼力,更无法引出遐想。后仔细揣摩,感觉在处理光与质方面过于简单,尤其在制作过程中不注意延伸画面以外的内涵。
谁都承认摄影是光的艺术,但艺术的光亮,恰到好处的感染力,难道不需要高超而准确的创作手法吗?
结语:并非所有留白都是上佳作品;并非所有高质作品都可忽视亮与白的存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