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来自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候同学看着《和合》说,她很喜欢这幅画,她说:“虽然松、竹好像长在了一起,但其实还是有一个主体存在的,那就是竹子。不管松树怎么蜿蜒盘旋,竹子都没有变。”
候同学的话让我不禁想起“笃定”的“笃”(繁体篤)字,便是“竹”字头,下面一个马。进而又想起苏轼的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由“笃”字又想起老子《道德经》里的: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候同学的一个“竹体”的“主体”观,让人举一反三,大有恍然大悟之感,但千人千面,不同人观同一幅画,所感所悟多有不同,比如来自承德的人民警察、也是漫画创作者的桑田老师,他看《和合》就有属于他自己视野与境界,他惊叹道:“这展现的就是一出戏啊!你看,所有的事物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生长,既相互融合、又都有自己的节奏。人在那里吹箫,一切都互不相碍、又都那么和谐,你再看那每一个墨滴,都是一个个音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