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何多苓的艺术自带诗意,他的艺术造型功底坚实而全面,落笔之处,人物、景象都充满生命活力。自80年代起,他不断有新作问世,一直探索油画技法和风格的变化。
辽宁美术出版社在1994年时,出版了画册《一代畫风》,书中选用了何多苓1982年到1992年这十年间具有代表性的17幅油画作品。当时应出版社的要求,何多苓给每幅画作都写下了一段关于创作心得、技法亦或是背景的文字。
时隔27年,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家的语境在逐渐清晰和扩大,虽然艺术家的部分观点已经发生变化甚至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但对这些文字的重读与反思仍然颇具意义。
此为第二期,包含作品(及文字):《亡童》《小翟》《舞蹈》。
@亡童 1987年 油画 布 100X70cm 私人藏
1984-1986年间的一批作品(《天空下的孩子》、《冬》、《有刺的土地》、《蓝鸟》、《被惊醒的女孩》等)带有过渡的性质。虽然如此,它们有很重要的图象学意义。其中一些(如《有刺的土地》、《冬》)制作精细,表面非常结实而丰富。另一些(如《蓝鸟》)则发展了个人独特的象征体系和符号。由于种种原因,上述作品大多未能展出或发表,有一部份已经散佚。
《亡童》是1984年以来首次引起评论界兴趣的作品。这幅不大的画可以说是一挥而就的(相对于其他作品)。很多人对不寻常的构图感到惊讶。那一年我对后现代建筑有所了解(我的一位朋友是建筑师),两匹马的组合即受到方面的啓示。
抽象地看来,它们不过是两个白色体积的嵌合而已。我曾说,在抽象画家结束的地方就是我的开始。毫无疑问,我喜欢从各种毫不相干的抽象构成中寻找作品的基础,例如在这里,光影的处理是一个要点,影子和马的关系有解构主义的某些特征。
这幅画曾被冠以不同的标题,如《圣婴》、《生命》之类。也许《亡童》这个字眼过于强烈了。事实上,这个标题是在临展出时才想出来的,有很大的随机性。
写于1994年
@小翟 1987年 油画 布 110×167.5cm 日本福冈美术馆藏
这幅画无论在题材和气质上都是孤立的。在我的作品中,《小翟》可能是最有超现实主义特征的一幅。它受到诗人翟永明的长诗《静安庄》的影响,更确切地说,《小翟》是她的心理肖像。
我用了一块曾画过《青春已经苏醒》的旧画布,在放弃的画面上,业经重新用白色油彩打底,搁置数年后,早已干透。丰富而细腻的肌理在作画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偶然机遇,使抽象表面和具象细节的统一成为可能。
例如在衣服的某些部位,已很难分辨出肌理的无意识效果和刻意为之的描绘。由于作画过程的情绪化,画笔、手指、破布、画刀的交替使用,半透明色层的不断覆盖,这一切使对技法的回顾相当困难。可以指出一点,如用油彩打底,在覆盖时不能使用松节油,否则会溶解底子,使白色翻起来。
在构图上采用了当时我喜欢的广角镜效果:近景尺度的夸张,屋顶和墙的倾斜。光线极其复杂,从屋顶透下的尖锐光斑显示出安德鲁?怀斯的残存痕迹。而小翟所紧张关注的来自正面的威胁则是一面窗的投影,其中有一棵树的影子尤为不祥。这个意象直接引自《静安庄》。
写于1994年
@舞蹈 1989年 油画 布 98.4×118cm 私人藏
这幅画中黄昏的光线花了我很大的力气。我曾不止一次用透明色层覆盖整个画面,然后又用布擦拭,这样不断地改变总的调子。由于只想画出黄昏的气氛而不是实际的光影,刻画如披毡这样具体的细节是一个难题,而我所依据的照片有强烈的明暗对比。
反复修改的结果使女人右肩的色层非常厚,左肩的一小块是很快完成的,却显得更为透明和丰富。和这一时期很多作品一样,人物的脸处理得很朦胧。幽灵般的白色火焰基本上是画刀画的,方法是:在已画完第一遍的地面上涂上松节油,用画刀猛烈地刮去色层,露出下面的白色纹理。最后用白色修饰。
写于1994年
何多苓
当代著名油画家,毕业于四川美院,成名于80年代。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从80年代到现在,各个时期一直探索油画技法和风格的变化。作品曾深刻地影响过一代人。
- End -
编辑 | 谈竞
画 | 何多苓美术馆
白夜是由诗人翟永明,艺术家何多苓与友人戴红创立于1998年的独立文化品牌。创立至今举办过无数的跨领域文化活动:中外诗歌朗诵会,艺术展览,电影放映,戏剧沙龙,音乐演出,翻译工作坊等,活动嘉宾均由来自巴西、美国、以色列、德国、斯洛文尼亚、英国、爱尔兰以及国内各地区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建筑师、电影人、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组成。
已出版的相关文集:《方寸白夜子疏狂》(2018年)、《以白夜为坐标》(中信出版社),拍摄有纪录片《白夜往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