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本报8月初推出的《哈尔滨人画哈尔滨》系列报道,已连续刊发多期,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该系列报道选取了王焕堤、武英扬、张仲达、杨守本等8位画家,报道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对城市文化的关注与思考。该系列报道在我省绘画界引起强烈反响,省美协主席吴团良说:“这些画家在用自己的情感来歌颂我们这块热土,《哈尔滨人画哈尔滨》这组报道以充满人文情怀的报道来展现他们的艺术追求,这是对城市文化和价值观的引领。”
□文/摄 本报记者 孙达
本土画家引人注目
《哈尔滨人画哈尔滨》系列报道打破了画种的界限,集合了油画、水彩、国画等多种方式来展现家乡的美,该系列报道推出后,在我省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省美协主席吴团良评价说:“从艺术语言来讲,这些画作都是比较质朴的,用真实的情感艺术地再现了当下的哈尔滨生活,甚至钩沉和复原现在正在逝去的哈尔滨的景象和记忆。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这些画家仍能保持一种宁静、悠远、执著的心态,保持对过去美好事物的值守,是我们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生活报》如此集中地展现了这些画家以及他们的画作,是对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哈尔滨人画哈尔滨》这组报道,关注的是艺术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关注的是本土画家对城市的贡献,引领人们的价值取向,让人们重新思考城市文化的内涵。”
吴团良
老哈尔滨风情
引共鸣
《哈尔滨人画哈尔滨》系列报道,以哈尔滨本土画家的画作为切入点,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现这座城市的风情,报道刊发后,一些读者致电本报编辑部,纷纷表示该报道激发起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读者魏玉清大姐激动地说:“我在省建筑设计院工作三十多年,设计成果无数。这组报道让我想起40多年前刚来哈尔滨的情景,满街的建筑美不胜收,我又翻出自己年轻时在街头的写生画作,真怀念那个岁月啊!”
哈尔滨人自我认同增强
哈工大博导、省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林建群一直非常关注《哈尔滨人画哈尔滨》系列报道,他说:“这些画家中,有一些是知名的,也有一些是不太被关注的,但他们的价值观很独特,在别人看来,画哈尔滨是件‘没有用’的事情,但他们乐此不疲。这些画家们在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宽裕的情况下,坚持艺术本质,他们的作品是真诚的,使外来人更了解这个城市,同时,又使哈尔滨人增强了自我认同感,很有意义。”
林建群透露说,这组报道见报后,著名画家刘吉弟等人给他打电话,建议油画艺委会搞一次哈尔滨都市风景画展,将这些画作集中起来进行展示。林建群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生活报》的报道开了一个好头,我们也要将展览办好,真正为家乡做点实事。”
展现冰城独特之美
哈尔滨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让这里的画家乐此不疲地用画笔来歌颂她,省社科院专家郭淑梅说:“在他们的画作中,我们看到了哈尔滨人对美的追求,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都会轻而易举地将哈尔滨与西安、北京和大连区别开,凭借的就是哈尔滨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质。从历史上,哈尔滨是一座创造中国历史上外侨比例最高记录的城市;一座二十世纪初叶东亚金融中心城市;一座容纳欧洲文艺复兴,尤其是新文化建筑流派在这个星球上最后狂欢的城市;哈尔滨的多元移民文化沉淀下来,形成了时时刻刻影响着城市现在的风俗和习惯。在品读了《哈尔滨人画哈尔滨》系列报道后,我发现,他们对哈尔滨的美有共通的认知,那就是浪漫与诗意。无论是欧陆风情的建筑,还是道外破旧的老房子,抑或是生机盎然的湿地,在他们的笔下,都是浪漫的。这既是他们对生活细节的追求,也是对生活、对美的独特诉求,是哈尔滨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体现。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哈尔滨人如何传承这种审美情趣,至关重要。”
作者:孙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