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画家彭常安的家乡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金堂县农村有画家的父亲的果园,果园春华秋实变幻多彩的景色,从小培育着画家的梦想色彩的感觉。
作者|王镛
来源|《游合山川(二)》
(原文经删减编辑)
彭常安的油画色彩基调通常浓重而明快。20世纪80年代末他的早期风景油画《印记》《春》等作品,带有明显借鉴印象派写实光色的印记,也融合了东方绘画的装饰性。21世纪初他的风景油画《二月》印象派的色彩技法更为纯熟,花卉油画《虞美人》怡红快绿的色彩对比异常明艳。
《二月》 布面油画
《虞美人》 布面油画
2014年的《雾》、2015年的《融》等油画作品与画家常用的浓墨重彩不同,笔触简约,色调淡雅。2016年前后他的风景油画《百年荔枝》《玉皇山》《草原边的两棵树》《色在野》《西海岸》等作品,光影与色彩的交织斑斓悦目。2018年他的风景油画《家珍河》《家珍河上泛小舟》《屋后》《我心飞扬》等作品,乡土情怀特别深厚浓郁,尤其是《屋后》《我心飞扬》的笔触与色彩更加自由奔放,《我心飞扬》梦幻般的光影焕发出奇辉异彩。
《融》 布面油画
《色在野》 布面油画
《我心飞扬》 布面油画
从2009年到2018年,画家反复多年创作的风景油画《父亲的果园》系列作品,几乎成为他的乡土情怀的种植园和梦想色彩的试验田。2009年的《父亲的果园》采用印象派的写实技法,真实地再现了果园绿树浓荫、光影斑驳的景色。2013年的《父亲的果园》装饰性的笔触与橙红的色调已具有后印象派画家梵高、高更的味道。2015年的《父亲的果园》有的作品简化了印象派的写实光色,有的作品接近恣肆淋漓的水彩。2016年的《父亲的果园》果树变成了一片熊熊燃烧的烈火。2017年的《父亲的果园》果树又变成了一团团翻涌流荡的熔岩。2018年的《父亲的果园》几幅同名作品都倾向于色彩缤纷的装饰图案化,令人联想起蒙德里安的《开花的苹果树》从写实向抽象演变的几幅变体画。
《父亲的果园》布面油画
蒙德里安《开花的苹果树》
《静静的锦城湖》
尽管彭常安的油画进行了抽象化的梦想色彩的大胆试验,但根据中国崇尚中庸之道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极端的几何抽象构成还很难被中国公众理解和接受,齐白石主张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乎更符合中国广大公众的审美趣味,因此彭常安近期的油画创作仍然保留着印象派的写实因素,只不过增强了表现性的梦想色彩。例如2019年他的风景油画《守望尘世》《山泉梨花》《山泉桃花》等作品,发挥了印象派写实光色的优长,而《静静的锦城湖》《什锦花坊》《青瓦盛芳》等作品, 表现性强烈的梦想色彩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青瓦盛芳》 布面油画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 END -
彭常安 (1965年-)
196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9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了解更多
彭常安的油画风格多变,从早期的写实手法到印象派光色描摹,从表现主义渲染再到抽象实践,我们得以从中领略柯罗、莫奈、梵高、马蒂斯、蒙德里安等大师笔下的景与色。
创作至今,画家始终以丰富的色彩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人与环境相融共生的思考,乡土、乡情、乡魂、乡兴亦是其风景画的精神内核。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