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之二:画框之外
郑朝晖
郑朝晖,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全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写作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小学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攻关项目主持人,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联谊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MOOC中心兼职教授,华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建平教育集团秘书长,建平中学副校长。

我写了《照片之上》之后,有一位朋友在我的文章下面留言:“连画框都是多余的”。这个点评说到了现代艺术的关键点上。我们可以问:“画框对于一张画来说意味着什么?”——其实,画框的作用概括起来大概有两个,一个是限制,一个是暗示。先说“限制”,画框的存在将观赏绘画的人的世界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实的:购买入场券、嘈杂混乱的展厅、周围人们的穿着打扮……一部分是艺术的:画面上的风光、人物、细节、光影以及背后的传说、故事……。总之,这是一个界限,将世界分为画里画外。再说“暗示”,画框其实就是每个观赏者的“视野”,就是照相机的“取景框”,画面就是艺术家让我们观察到的全部世界,艺术家通过画框规定了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时间、位置、角度、高度。比如,拉斐尔让我们平视这个世界,目光安详,鲁本斯让我们微微仰视这个世界,跃跃欲试。——在照相术发明之前,所有的画家都是“骗子”,他们希望通过视觉的魔术,让我们误以为那些平面上的色块与线条是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世界。在古典主义的艺术家们看来,画框之于绘画,向来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的。

不过,鲁迅先生《狂人日记》里有句名言:“从来如此,便对么?”世界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质问中变化发展的。对印象主义的大师们看来,画框其实还不构成困扰,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在画框里展现大自然真实的光影。但是,后印象主义的大师们就开始发问,从来如此,便对么?比如,梵高画的阿尔的住所,大家会发现画面的透视很有问题,椅子的透视角度与床是不一样的,墙上的门与床也不在一个视角上,色彩的温暖并不能掩盖场景的不稳定感,体现了意志与潜意识的矛盾冲突。我们似乎可以感到梵高一会儿走到椅子边上,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又来到屋子的另一边,那是一个不安定的、在屋子里四处游走的梵高在描绘观察到的事物。这个时候,画框就无法“定格”这个世界了,所有的物像似乎都要从画框里滑出来,掉下来。二维的平面,在古典画家笔下变成了三维的世界,而在梵高笔下,则融入了时间变化所造成的空间关系的改变。这一点,在另一位后印象主义的大师塞尚那里变得更明确与执着,他也用自己的努力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家们,比如毕加索就将塞尚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塞尚在想什么呢?我们可以看他在1905年画的《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

在这幅画里,我们也遇到了透视上的困惑。首先是桌子。桌面与桌子下部,在透视上不在一个视角上,仿佛他站在看了一下桌面,又蹲下看桌子的下部……等等,如果单看桌子的下部其实也不符合透视的要求,桌子的正面与侧面的关系也不正确,似乎在看桌子侧面的时候,他的视线稍稍往左或者往右移动了一下。如果我们把视线投向桌上白色的水瓶和瓷碗,我们也会发现它们并不符合透视的关系,画家描绘了水瓶口的时候是采取了俯视的角度,但如果大家注意到水瓶上倒影的果子的图案,就会觉得画家是用稍稍仰视的视角在描绘。于是在一只水瓶上画家既俯看又仰视,水瓶像是悬浮在空中一样。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看旁边的瓷碗,情形也很类似。可能也有人会说,那些桃子和苹果还比较正常啊。且慢,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些桃子苹果缺乏古典绘画的纵深感?而且,单看每一个桃子或者苹果还比较正常,放到一起你就会发现它们的高光点也不统一,光线一会儿从这里一会儿从那里射来,完全不是凝固的瞬间应该有的固定的光源——想想伦勃朗,从黝黑的背景里45度角射出的那一束光。还有色彩,不是那么鲜亮,都有些淡淡的、灰灰的感觉,完全不像古典主义的静物画,有着深邃的背景,近处的物体闪闪发亮,远处的物体则渐渐隐入背景之中。这一切并不是塞尚绘画功底的问题,而是他刻意为之,因为他希望能够让观众看到“更真实的事物”。他通过特殊的“视角转化”的技术呈现了一个我们以为变形的,而他认为更“全面”的真实世界。正如他告诫他的后辈:“你必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观察自然。”——有时候想想也真是如此,我们的确可以发问,我们在某个时刻从某个角度看到的某个事物,有那么“真实”吗?所以,他的画里桌子是畸形的,水瓶和瓷碗也呈现出一种匪夷所思的样子,那一堆苹果桃子既缺乏纵深感,光线也是散乱无比;之所以塞尚选择浅淡的色调,那是因为色彩的含糊,正可以调和不同视角造成的造型上的冲突。毕竟,在塞尚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古典的审美还是存在着某种敬畏的。不过,塞尚的确试图为我们展示更多角度看到的事物,因为他坚信,看的角度越多,事物的真实性也就越高。所以,梵高和塞尚的艺术创作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突破画框给我的限定与暗示,真的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观察和体会,我们其实就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向现代艺术的大门了。画框的本质体现了一种观察世界的观念与方式,而对于画框的象征意义的超越,就是绘画艺术走向现代的开端。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特别鸣谢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公号支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